|
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与台湾中华文化总会,日前分别在北京、台北宣布,经数百位两岸专家学者700多个日夜的奋斗拼搏,第一本小型词典《两岸常用词典》已付梓,两本科技词语词典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曾经,有人为编词典卖房子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刘青介绍,两岸分隔的半个世纪,正是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互不沟通,各自定名,一些新兴学科,比如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两岸完全相同的只有58%,相对较好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也有约20%不一致。
1994年,“科技名词委”把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对照与统一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明确方针、政策、任务及办法。此后,两岸专家学者统一科技术语的对话从未中断——1996年,“科技名词委”与代表台湾的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的专家们进行了座谈,确定了合作方式。同年6月,两岸天文学名词对照研讨会在黄山召开;7月,两岸航海科技名词研讨会在台湾举办……自此,数百位两岸专家先后召开了数十次科技名词研讨会。即使2000年后台湾政治环境发生改变,两岸专家们工作经费少了,大家仍然坚持继续沟通协商。
在北京朝阳门南小街一栋简陋的小楼里,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词典编辑组组长李行健,从书柜里拿出两本厚厚的词典,由台湾中华语文研习所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同编纂的《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大陆版出版于2003年,台湾版出版于2006年。
李行健曾是《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的主编之一。他回忆起当年,因为是民间合编的词典,经常编着编着就没经费了。为了筹集经费,中华语文研习所创办人何景贤,不惜卖了一栋房子,大概筹了几十万美元。可惜,这本词典面世时,正是台湾“去中国化”大行其道之时,词典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李行健说,即将出版的《两岸常用词典》更侧重两岸语词的差异,词典编辑环境更宽松,条条框框更少,收词的眼界更宽,注释也更与时俱进。
协商,彼此避免让对方为难
编词典苦,编纂两岸词典更苦,因为还要费尽心力克服两岸特有困难。
李行健介绍,《两岸常用词典》仅称谓用字就很费了一些脑筋。台湾称自己使用的字是“正体字”,难道大陆的简化字“不正”吗?大陆称台湾用的是“繁体字”,可是台湾专家表示,他们用的是传承下来的汉字,哪有“繁体字”一说?最终,因为台湾曾将整理过的汉字称为“标准字体”,大陆则将整理简化过和汉字称为“规范字形”,两岸专家协商后达成共识,词典大陆版称为“规范字形本”,台湾版称为“标准字体本”,如此皆大欢喜。
台湾的少数民族习惯分为14个族群,而在大陆则通称为“高山族”。为了能够完整描述词义,最后,《两岸常用词典》将大陆少数民族与台湾少数民族族群列出附表提供给读者。李行健说,在词典编写过程中,两岸专家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无法达成共识的,就等待进一步交换意见,直至形成统一意见。
交流,从化异为通到化异为同
李行健认为,了解彼此差异,求同存异,而后化异为通、化异为同。就常用词来说,伴随两岸交流交往的深入,有些词已经两岸通用了,比如大陆的“山寨”、“大腕”,台湾的“伴手礼”、“便当”。有些词甚至难分彼此了,比如“激光”和“镭射”、“信息”和“资讯”。
科技词语则是“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刘青举例说,台湾称“天文物理学”,大陆称“天体物理学”,两岸都觉得对方起的好。不过,“天体”在台湾有“裸体”的意思,大陆的“天体物理学”也已约定俗成。虽然不能改变,彼此都明白对方的意思了。
老词不便更改,新词却可发于机先。元素周期表中1997年后发现的新元素,两岸通过预先沟通,最终确定了同一名字,所以第101号至112号元素在海峡两岸有相同的中文名字。目前,大气科学的新名词两岸一致率高达90%以上。
中华语文工具书首席顾问许嘉璐撰文表示,“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秉承在这次实践中充满着的珍惜、尊重、真诚、友爱的精神,就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拦阻我们的合作和交流,没有什么问题我们不能解决。”除了传承中华文化、促进两岸交流,还可为未来解决两岸问题提供经验,也算是两岸合编词典意义非凡的副产品吧。
(《人民日报》4.6 孙立极)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