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巴格达》一书是唐师曾继《我钻进了金字塔》、《我从战场归来》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作者在海湾战争10周年之际自费重返伊拉克,再次冒着生命危险去采访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伊拉克人民,告诉世界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呼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下文摘自该书。
联合国对伊拉克的空中封锁开始于1991年1月,随着多国部队在伊拉克南北设立禁飞区,伊拉克航空公司开始从天上飞改为地下爬。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从九霄云外一落千丈,伊航一流的飞行员因为无法达到国际民航飞行员的飞行小时而技艺荒废,纷纷改行当卡车司机,或是成了驾驶巴格达———安曼长途车的大巴师傅。从此伊拉克逐渐沦为现代文明社会之外的孤岛,任何企图从空中进入巴格达的飞机都将被多国部队击落。
因为我对飞机、舰船、汽车特别偏爱,所以习惯由一个地方的交通状况判断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一直坚持:由于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两维空间里,所以只有贴近地面才能真正体会不同地区的生活状态。十几年来我努力减少乘飞机、轮船的次数,总是尽量亲自驾车周游世界各地,从方向盘的震颤中体会道路的细微变化。1996年我驾车环绕美国,才首次体会超级大国的强大,良好的路况、鲜明的交通号志、遵守法规的驾车者都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美国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被命名为“自由路(FREEW AY)”,我从美国最西南加利福尼亚的圣迭戈开到美国东北新英格兰的普利茅斯,就没遇到过什么收费站,这点经验和我在德国、以色列、约旦、黎巴嫩、埃及、阿联酋、阿曼、利比亚等国的经验基本类似。与西方各国相比,伊拉克同样没有公路收费站,其居民对交通法规的认识始自英国殖民时代。伊拉克司机大多文明礼貌,喜欢端着英国殖民者遗留的派头。例如在伊拉克高速公路上开车,所有车辆都按规矩先亮超车灯再从左侧迅速超越,决不会出现北京机场路上霸占超车道的滑稽现象,更不会闯红灯、抢行猛拐、先违章再托警察走后门。
这是我第五次前往巴格达,“死亡之路”这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伊拉克的交通状况已经坏到不能再坏的地步。1993年我第四次前往巴格达,就已经体会到炎炎盛夏往返安曼———巴格达的长途车里没有空调的难受滋味。7年过去,当年路上没有空调的大巴士早已油漆剥落面目全非,磕磕绊绊仿佛一具活动棺材。就我个人肤浅的旅行经验,各国大城市之间跨城市的远途交通大多是舒适清洁的豪华大巴,连北京开往河南固始的长途车都设有卧铺、彩电,世界各地的国际长途客运更是如此。可在安曼———巴格达“死亡之路”上跑的汽车普遍车况不佳,五官不全,灰头土脸。偶尔有辆光彩照人的,肯定挂着约旦牌照。
1990年我首次去伊拉克时海湾战争还没爆发,巴格达的所有公共汽车全都是奔驰、沃尔沃,每辆车都阳光灿烂色彩分明,和我生活的北京城那些千篇一律的公共汽车大相径庭。穿梭于巴格达大街小巷的出租车几乎都是排气量超过2.8的皇冠、公爵王,而当时北京只有正部级以上的高干才有资格坐排气2.8的“公爵王”。可以想象当年我从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北京城突然进入富得冒油的巴格达,置身于世界上众多美好的名车之间,简直就像土老冒钻进了卢浮宫。
海湾战争前的新华社巴格达分社有一辆白奔驰、一辆红皇冠和一辆棕色科罗纳。战争爆发后红皇冠不翼而飞,1991年听说“又丢了一辆红奔驰”,1993年我回国后又“丢”了一辆魔鬼漆的超豪华科罗纳。这次重游故地,只见新华社巴格达分社的车库里又锁了一辆白奔驰和一辆灰绿色的尼桑风度,仿佛黑暗地狱里的白天使,不知道这些拴在笼子里的宝马是否能平安无事。
随着深入伊拉克,走进尘封地狱的感觉愈发强烈。首都巴格达的所有出租车就没有一辆外观完整的,更不用说巴格达以外的边远城市了。就我所见,巴格达95%以上的汽车前风挡玻璃残缺不全。由于多年战乱,加上国际封锁,既没有换风挡的美元,更没有合法的进货渠道。满街跑的汽车普遍雨刷器不动,反光镜没有,刹车失灵,发动机严重磨损,轮胎老化,还有的连保险杠都没有了……这在习惯讲派头儿的伊拉克人看来简直不可想象。
伊拉克有的是石油,但缺乏分解优质汽油的化学配剂。甚至连石油提炼的低级产品———沥青,也达不到目前世界铺高速公路使用的“改性沥青”的工业水平。破车滥路,所有汽车跑起来都摇头晃脑,低头仰脸都是些摇摇欲坠的破车。巴格达街头的各种汽车,都好像是刚挨了枪似的,其中许多破车的确真有枪眼。就连接待我们的外交部礼宾车,也像刚从土里刨出来的文物。而且由于机械故障前后换过两辆,前一辆是大雪佛莱,后一辆是欧兹牟拜(o ld sm o b il),两辆车都是专门接待国宾的。可我这个“国宾”面前的两块前风挡都支离破碎,像蜘蛛网似的,我一直担心稍有震动就会震落下来,扎了我的手脚。
伊拉克夏季白天气温高达60-70摄氏度,燃烧的空气仿佛可以融化一切,可我们的国宾车连冷气都没有。据陪同讲,冷气机需要更换氟里昂,伊拉克的氟里昂长期以来就依赖进口,可现在美国几乎把所有的化学品都列为禁运。
美国加利福尼亚帝王谷县地处热带沙漠,由于高温干燥汽车雨刷器上的胶条一到夏天就被晒裂,每年入冬都得更换新的。我曾经在帝王谷县唐氏农场种过地,深刻体会南加利福尼亚的酷暑与伊拉克沙漠的炎热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如果重庆人把盛夏形容成“蒸笼”,那巴格达干脆就是烟熏火燎的生烤。
长达10年的国际封锁使所有汽车断了配件,连起码的维护也无法进行,哪里还顾得上冷气空调。各种老爷车即使在巴格达城内稍微运动一下,也会发出糊橡胶味,并伴随着噼噼啪啪的响动。发动机由于没有进口冷却剂,只能以普通凉水代替,根本达不到要求的冷却作用。不合格的机油、汽油使发动机迅速过热,造成引擎熄火。司机不得不到处找人要水,不停地把凉水浇到烧红的发动机上,烟雾腾腾仿佛回到150年前的蒸汽机时代。
普通老百姓就更惨了。由于伊拉克经济建立在发达的石油工业基础之上,现在经济封锁断了石油美元,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普通人家使用的汽车都是进口的,现在断了配件供应,只能过一天算一天。
各国大使馆的奔驰车做一次最基本的养护,最近也得到约旦首都安曼,往返2000多公里。中国驻伊拉克使馆文化专员李景方是我的大师兄,不久前好不容易到约旦给自己的绿奔驰换了一副新轮胎,刚回到巴格达就和一对伊拉克夫妇迎头相撞。大师兄那辆原本傲视群雄的大奔驰五官移位,整个前脸都撞飞了,伊拉克人的小丰田就更没法看了。这家人可怜巴巴地围着大师兄,说自己不但没钱赔偿,还希望大师兄给点儿钱,“没有这辆车,我们就没法活了”。凄凄惨惨,让我根本没有勇气端起照相机。难怪大街上有那么多人都开始挤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上下班了。
一天在去中国大使馆的路上,我突然在破车堆里看到一个熟悉的崭新标志,就连声大喊“停车”!不等司机停稳,我早已抄起相机冲了出去,一直追上一辆崭新的大公共汽车。司机不屑地问我一辆新车有什么了不起。我得意洋洋地向他臭吹,现在巴格达没有新汽车,有新车就是新闻。其次,你注意新车的牌子了吗?过去伊拉克的大公共只有奔驰、沃尔沃,顶次也得是印度的“塔塔”(TATA),可这是辆“FAW”,“FAW”就是中国一汽制造的大“解放”。
经过采访,果然这是一辆刚从中国进口不久的新车,与其同批到达巴格达的共有60辆,全部是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新产品。巴格达市政当局准备用这60辆“解放”缓解日益艰难的公共交通,并已初见成效。目前,“解放”公共汽车的票价是巴格达所有公共汽车中最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