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凭啥不认卡尔·萨根

2001-05-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钟 论 我有话说
第四届优秀科普作品评奖悄然开始,又悄然结束了。尽管是悄然,尽管关心科普创作的学者们连评选的基本思想、评选过程、评选标准等评选所必须公布的有关信息一无所知。但是,结果毕竟是出来了。既然出来了,就给了大家一个对这个评奖进行评讲的机会。

任何一种活动,任何一种评奖活动,都要有基本思想,对所评选的东西有一个基本定义和基本概念。评选的是“优秀科普作品”,那么,什么是“科普”作品?什么是“优秀”科普作品?科普作品是否有地域之分?是否有国界之分?科学没有国界,科普图书是否有国界?大家都知道,近些年来,出版界在科普出版中做的最大的好事就是大量引进了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科学家的优秀作品和国际公认的科普图书。以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为代表的世界级的科学家所撰写的优秀读物,以及吉林人民的“绿色经典”、“支点”系列科普丛书;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丛书”;江西教育出版社的“三思文库”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出版社选题准确,译文优秀,装帧精美,封面设计达到美术和内涵的统一。可以说,没有引进的优秀科普佳作就没有改革开放后的科普创作高潮,就没有对科普创作产生重大思考的效应。否认这一点,无异于否认我国出版界对科普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但是,在这次“优秀科普作品评奖活动中,为什么在评选出的159种图书中仅有18种?难道国外引进的优秀科普书籍仅占“优秀科普作品”的11.32%吗?我们眼前明明放着世界级大师房龙、道金斯、克拉克、卡尔·萨根等享

誉世界的优秀大师的作品,却闭眼不认,这是在评选优秀科普作品吗?在改革开放已经20年后的今天发生在科普界的这种闭关自守做法,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这次评选的图书是科普作品。那么,什么是科普?什么是科普作品?无论在任何一个国家,科普都是广义的,内涵是广泛而深厚的。科学普及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而且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优秀的科普书一定要对民族的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科学的方法论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在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科学精神,我们更应该放开视野,介绍和鼓励对整个民族具有深刻的科学教育作用的书籍。但是,这次评选出的“优秀科普作品”中这样的书寥寥无几,更没有一本是社会科学的书,也没有一本是人文学科的书和交叉学科的书。我们的评委对科普的认识为什么如此狭隘和排他?在这159本“优秀科普作品”中,纯粹实用技术的书就占了22本,占总量的14%。其中,光是讲“吃”的“技术”的书就有《中国人怎么吃》和《吃出健康来》两本!更让人困惑不解的是,《大众四季花卉图解》、《老年养生全书》、《汽车故障检修技术》、《水利世界邮品博览》、《畜牧兽医“绿色证书”培训教材》、《中国常用食用菌图鉴》和《装修电脑不求人》等很难说得上是科普,甚至连技术普及都谈不上的书也堂而皇之地成了中国“优秀科普作品”。如果将什么培训教材也算做科普作品,恐怕小学算术课本更应该被评选

上了。如果将“吃”的?技术”也评选上,那么,所有的关于中国菜系的书更有资格被评选上。如果养花养草养生的书也算科普书,恐怕炒股的书有更多的科学技术含量。

任何一个评奖活动都有其目的。既然是评奖就是表明评奖人的一种价值观和看法。这种价值观和看法应该是鼓励整个社会向评奖的目标看齐和学习,甚至仿效。否则,评奖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评奖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如果评奖人认为达到了这个目的,那么,评奖的结果给中国的科普创作界指出的是什么方向?对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吗?对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的方法论,传播科学知识,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看待客观世界具有积极的意义吗?笔者对此感到茫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