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当随时代”,面对一个时代匆匆前行的脚步,谁都不能无动于衷。一门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缺少与社会之间有血有肉的联系,缺少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是很难获得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的。面对洪波涌动的时代大潮,任何学科都必须担负起这样一个职责:用平易通俗的语言,搭建简洁明快的知识结构,向公众介绍本学科的价值及其学术研究对自然和社会的意义。也即对学术进行科学普及。
理论是灰色的,学术是晦涩的。但灰色晦涩并不是学术的必然属性。学术也可以是一门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艺术,玄奥晦涩、深不可测从来与学问的思想含量和内在价值没有必然联系。学术的本意也不是要高高在上,将人拒之于千里之外;面目可憎,让人望而生畏。能让普通人领略大学术的魅力,是学术自身的荣幸,亦是学者们应当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术的“科普”既是对人文道义的一种勇敢承担,也是学科自身存在与发展的一种需要。两者之间是互动、互惠的一种有机联系。
科普学术,需要学者换一种姿势进入学科领域,摈弃艰涩、枯燥的专业术语,统计数据、图表公式和玄奥莫测的考据、引证,以平易近人的语调,平实亲切的笔触,可触可感的事例、纪录及形象生动的图片来向公众展示学术的另一面,让大家体会学术的另一种魅力。科普学术是一种“化简”,需要学者有深厚的学养和广博的积累,需要大众化的表达技巧,当然更需要一种深切的人文情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