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丈夫兴高采烈地买了《一只绣花鞋》,读后就置之一旁。笔者浏览该书,感觉其中情节依然恐怖吓人,但阅读效果颇为艰涩。就故事情节而言,《一只绣花鞋》除了曲折离奇和程度不同的恐怖之外,充其量是一部畅销书。许多情节沾染着浓厚的编造痕迹,其中的恐怖情节,看上去是有意而为。个别情节尚有破绽,缺乏精雕细琢。就侦破小说的文学艺术档次而言,它比时下的《十面埋伏》和《大雪无痕》差之甚远。
笔者幼年时也曾听过几段《叶飞三下江南》,也是惊险刺激得很。只是,时日已久,昔日的片段的故事尚不完整,脑海中的记忆早已模糊。公允地讲,《一只绣花鞋》等手抄本,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应运而生的。在“文革”期间,人们的精神食粮极度匮乏,当人们遭遇《一只绣花鞋》等手抄本时,无异于在饥渴的文化沙漠上遭遇一汪清澈的泉水。手抄本作为人们精神食粮的调味剂,且具备了一定的创作水平,它向读者展开了广阔的精神世界。如今,人们购买《一只绣花鞋》,无形中唤起了悠远的记忆。时下的中年人是从“文革”时代的文化断档期走过来的,他们曾经长期蹒跚在文化沙漠里。手抄本流行的奥妙不在于它有多高的文学艺术水平。而是它唤起了一部分人的怀旧情绪。
不管炒作得如何火爆,《一只绣花鞋》总归是没有“绣”好。它本应该写得细致些,生动些,应该剔除其中没有必要的恐怖。如今出版社推出手抄本系列,只是迎合了市场的需求。人们的阅读品位在逐渐提高,手抄本再火爆也早已不复当年那争先恐后的传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