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鹭江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林则徐》,爱国主义颂歌的旋律在心头萦绕,久久不息。
这部历史小说是林则徐基金会特约资深作家蔡敦祺撰著的,全书逾百万字,分为《擎天柱》、《风雷激》、《星斗南》三卷,以林则徐一生经历为主线,分别描绘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历史面貌。该小说最大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真实和感人。
既然是“历史小说”,当然就应该不同以往流传的“演义”和近年来兴起的所谓“戏说”。前者可以“演义”出大量历史上并不存在甚至违背历史事实的故事,后者更可以任意胡编乱造,除了人名之外,什麽都可以瞎诌。用一位“戏说”编剧的话,“戏说”就是“胡说八道”。由于“戏说”仅仅是一种娱乐性、商业性的作品,目的是为了使观众得到娱乐,从而使编者、作者借此得到一定的商业利润,人们也并不把这类作品当作真实的历史来了解。而历史小说则不同,既需要有艺术的真实,更需要有历史的真实。既然是小说,是文艺作品,当然必须允许作者在不违背这两个“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创作,因为历史小说不等于历史教科书,必须有情节的虚构和艺术的夸张。长篇历史小说《林则徐》作到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完美的结合。读者从这部小说中可以重温一遍中国从传统社会跨入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看到衰败中的“天朝”紧闭着的沉重铁门,如何被帝国主义的利炮轰开。
小说真实地展现了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程,描绘出社会变迁时期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
小说通过描写林则徐一生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大量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乾隆末和嘉庆、道光时期清帝国日暮途穷的历史画面。上卷《擎天柱》写及乾隆末年福建伍拉纳、浦霖贪赃枉法大案、嘉庆年间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道光初年回疆张格尔叛乱和湘西苗民起义,以及林则徐亲自处理的江苏松江府饥民捣毁府衙案、漕运造成的种种严重社会问题、私盐猖獗、河堤崩溃等等事件,展现出封建末世中国真实的社会面貌。中卷《风雷激》写的是中国跨入近代的一场震动世界的战争———鸦片战争的全过程。下卷《星斗南》则写出了中国近代史开端时期种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包括河防、漕运、私盐三大内忧,东南、西北、西南三大外患;卷末则写出了严重的社会大动乱已经爆发,大清帝国已经“在劫难逃”了。
小说不同于历史教科书。上面提到的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大多是作为故事背景侧写的。但无论是正面叙述还是侧面描写,小说中所提及的这些历史事件都写得十分准确、真实。听说作者为写这部小说曾阅读了一千多万字的历史资料,并在对若干史事作了某些考证才动笔撰著,怪不得小说描绘的历史面貌这么真实。
小说的另一特点是感人。
《林则徐》作为历史小说,艺术地再现了民族英雄林则徐光辉的一生,表现了他崇高的品格和他巨大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塑造了一大批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感人至深。
林则徐一生的功业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然是他首倡禁毒,并坚决推动禁毒运动和发动民众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事迹,这些内容在小说中(尤其中卷《风雷激》)都有很精彩描述。但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早已被东南百姓誉为“林青天”,江苏童谣赞他为“擎天柱”,在遭流放后他开垦新疆数十万亩农田,修建了伊犁“林公渠”大型水利设施,与压迫少数民族的哈密郡王展开尖锐斗争,清除陕甘一带的帮会势力,镇压了残酷压迫青海藏族佃户的农奴主黑错寺匪帮,在云南提出“只分良莠,不问汉回”的民族平等原则,迅速铲除煽动民族仇杀的汉回匪帮,稳定社会秩序并努力开发大西南,以及他在因病辞官回乡治病时领导家乡民众与帝国主义侵略者展开斗争等等光辉事迹,却还不是广为人知的;而这些事迹在这部小说的《擎天柱》和《星斗南》两卷中都有了生动、感人的描述,绝非“戏说”。作家娓娓动听地叙述了几十个真实的故事,无须溢美之辞,林则徐的光辉形象已跃然纸上,其品格之崇高感人至深。
这部小说还刻画了数十个次角、配角、反角等人物形象,如邓廷桢、怡良、陶澍、道光皇帝、关天培、葛云飞、王鼎、龚自珍、魏源等人物,无论是正角、配角还是反角,书中写及的他们的故事也全部有案可稽。对于有些人物,作者虽着墨并不算多,但形象十分生动鲜明。如写关天培、葛云飞壮烈牺牲的场面都仅用两三千字,但他们气贯长虹、舍身成仁的爱国情怀却令人心弦震颤。总之,长篇历史小说《林则徐》是一部真实感人,可读性很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