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阅读”至今还是少人问津的领域,但是阅读概念不断地被提起,“阅读”书籍开始热销,说明“阅读”的价值正重新被人们认识,“阅读”正在变成一个由冷趋热的话题。而说它“冷”,因为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受到冷遇。
阅读学会的副会长甘其勋先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关于阅读的理论研究仍为“冷门”。古今中外,阅读的实践无比丰富,阅读的经验成千上万,但阅读的“学问”一直受到漠视。二是课程建设受到“冷遇”。阅读与写作,本来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对孪生兄弟,从文字产生之日起,就相生相伴。“写作学”早就登上大学讲坛,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而“阅读学”除在少数学校开设外,尚未取得应有的一席之地。三是阅读课堂相当“冷清”。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上几乎听不倒琅琅读书声。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调查,初中学生在一堂课内自己读书的实践,10分钟的占11.9%,5分钟的占35.9%,仅2分钟的占29.71%;每周读书仅5分钟的占22.49%。课堂读书少于5分钟的学生比率,初一占84.99%,初三占90.82%,读书时间呈递减趋势。在生活中,也会发现这种情况:时常见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却连一遍也没读过,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讲解和众多的练习。“阅读”这一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几无立足之地。
香港中文教育学会副会长欧阳汝颖女士谈了她的看法,她认为,“阅读与人的发展”这一主题将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新趋向。随着香港回归祖国,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心态已面临重大改变。目前,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在加强对各部门汉字使用的要求:各级人员要用汉字书写公文,高级人员更要求精通普通话。
对于阅读学的理论研究要更上层楼这个问题,北京大学图书馆姚伯岳教授谈到:阅读学的研究已提升到“形而上”即“道”的层面。他主张少读报,精读刊,多读书。引导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北大信息管理系王余光教授建议:要加强推荐书目的研究,加强网络阅读的研究,加强阅读“学理”方面的建设和研究,加强阅读史的构建和研究。北师大心理系伍新春博士建议:推荐书目要分年龄层次,不能让6-18岁的中小学生都读同一本书。教学过程应由教师与学生分享阅读逐渐过渡到学生独立阅读。河南师大英语系端木庆一主任说:国外指导青少年阅读的资料很多,初步查了一下,就有700多种,而我们目前太少了。
就我国的阅读学现状而言,要找到阅读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四川教育出版社吴晓桐副编审强调:一是阅读学理论研究要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这次的报告、展示会就是一种结合的形式;二是要“开发西部”,希望专家学者“走下去”,把阅读学的理念传播得更好、更快、更有效。北京铁路二中特级教师程汉杰认为,阅读学既要有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又要面对现实,与当前教学结合起来。阅读课是有规律、有方法的,要精选受老师、学生欢迎的规律、方法去推广、普及。河南安阳师院傅炳熙副教授认为:“新概念阅读”还应重视有用的“老概念”,比如“让学生自己读书”,就应发扬光大。
据了解,目前阅读学研究领域一直没有自己的期刊和报纸来发表学术见解及动态。湖南洞口一中刘长林校长建议学会办一个刊物,影响社会和读者,引导人们去读书。
虽然目前我国的阅读学还不是很发达,但这次的阅读学会年会却给人们透露出一种信息,阅读学正以全新的面貌、系统的理论和多方面的实践努力走出沉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