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是一种关怀——心灵对生活的关怀。
摘自《东方文化》2000年第1期内的这句话充分表达了该杂志对人文思想和精神的追求。翻开目录,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具有与一般学术性刊物不相同的这个显著特点。
以教育话题为例,《东方文化》先后刊出汪丁丁、杨东平、肖雪慧等人的文章,从教育现状入手,引发出对教育的意义、功能和目的的思考。这些学人的思考,往往有助于读者加深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的认识。
环顾我们四周,有心人可能会发现,而今许多奇怪的现象都与经济有关。
诚然,由于历史记忆的原因,在某个时期人们对经济发展的强烈愿望和需要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如果仍然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或排斥其他社会需要特别是人文需要就值得我们反省了。首先,我们追求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以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些“单面人”,缺乏思辩、情感、道德和“人应具有的一切能力”为代价,或以牺牲大多数人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那么,这些代价是否值得?其次,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不是人为地把经济推向极致作为考量一切事物的标准,而是坚持以人的精神、自由、价值为重,把大学作为“保存、发展、传播普遍价值和文化遗产的公共机构”和“追求真理的场所”,那么,当需要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与保证大多数人享有教育机会两者之间作出选择时,我们就可能会选择后者;同理,在压抑人才资源使之向单元发展还是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得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专业朝多元发展两者之间,我们同样可能会选择后者。再次,虽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这是否就真正是我们所想要的呢?换句话说,它是否真正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健全发展呢?这些建立在学理基础上的讨论,人文气息浓厚,思想活跃
而又无经院气,让读者感到非常亲切。
类似这样的讨论,在《东方文化》中俯拾皆是。如钱伯诚先生对庐山会议的思考、夏中义谈王瑶、何清涟的《历史的吊诡》等许多文章都充满了对人文精神的诉求与呼唤。
由此也可以看出,编者通过精心的组织与编排,最终奉献给读者的是洋溢在字里字外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