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欢城》是作者自己装订的一份打印稿,有书的样子,只是少了封面。其余的那几篇短的小说还是手稿,用钢笔写在文稿纸上,纸张发黄了。陆幼青先生的字迹很工整,手稿中涂改的地方很少,看起来不像是初稿。
陆幼青的生前,一直希望自己能写写小说。这也是中文系毕业生的一个梦想吧。这些稿子费了他的不少气力,许多年里断断续续地写,一直到因事因病而搁下。我读手稿,先要判断它是否有推荐给大家的意义。从小说本身来说,他注重可读性,有情节有人物,追求冲突。他用的是通俗小说的写法,企望的是商业化的成功,对纯文学的发展来说,可能没多大的作用,但作为一个读物,是成立的有益的,和榕树下网站“生活、感受、随想”的宗旨相合。
中国真是个文明古国,敬惜字纸,许多人有一个文学梦。在社会生活中,他们的发言容易被忽略,借助文学,可以让更多的人听见自己的声音。陆幼青的《死亡日记》和他的小说,大抵是这样的思维。只不过,前者是在特定的境地中写出,难免深沉抑郁,无法虚构;后者是生活的余兴,更为放松,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他的故事大多是编造的,与日常经验有距离,在那个虚构的壳子里,写出对人对生活的见解。那见解不一定深刻,但小说中的生活却是生气勃勃的。也许是我过敏了,小说中,始终洋溢着生的快乐。日常的点点滴滴,都是可以咀嚼和回味的。
陆幼青的这两本小说终于出版了,了却了他生前的心愿。看过他《生命的留言》的读者,可以再读一下,一个人生命力旺盛时候的奇思异想。把故事就当作故事,把小说中的人当普通的人,可以读出一点作者的雄心和努力,也读出趣味。
最后要说明的是,为尊重作者尊重原作,除了笔误、错别字和个别明显不妥当的标点符号,我们在编辑作品的过程中没有修改其他地方,更没添加内容。陆幼青没写完的地方照样留着空白。这在我国的图书出版历史上可能也是不平常的做法。就让它像《未完成交响曲》一样吧,不光是书,我们的人生也经常是残缺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