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期,王蒙、刘心武主编的12册《课外语文》率先登台亮相。全新的创意,精选的名作,吸引了师生。半年多便发行十几万套100多万册,各种追风逐潮,打着课外旗号的应景之作风起云涌。甚至有些颇有实力的出版社也直接盗用书名。在“减负”的热潮中,“课外工程”的成功,说明了素质教育的广阔空间,正有赖于高水平的读物去填充。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很偏激的话,不过透过表面,我们体会到的却是机械呆板的教育模式下对人创造力的极大戕害。我们应该记住他的箴言:“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
素质教育一旦成为教育的最大主题,社会的各方面有识之士便纷纷携手,共同与辽宁出版界建造这座硕大的“课外工程”。薄冰先生主编的“课外英语”也在半年里发行了近十万套。季羡林、费孝通、陆婉珍、林崇德……最负声望的专家学者们纷纷亲自担纲“课外工程”的主编,“课外数学”、“课外物理”、“课外生物”、“课外历史”、“课外地理”、“课外知识”……这11个项目是根据中小学生各个年级所学学科的需要,以切实增进和提高学生们的全面素质为目的来设计编写的。既可以帮助中小学生运用课内学得的知识拓向课外,又可以通过拓向课外的知识和方法辅助于课内学习,以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各个学科学习素质的目的。
同时,一批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具体参与本丛书的编撰工作,创新的拓展,视野的加宽,学法的点拨,让“课外阅读”有效地解决课内问题。“课外工程”的立足点即在于此。
“人制造着书籍,而书籍也在某种意义上制造着人。”多少年过去,当孩子们成材,应该不会忘记对自己曾有过帮助的“课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