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忠言逆耳

2001-08-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我在中国青年报《青年时讯》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名家垃圾与文学末路》,对当下一些大牌文学刊物以莠充良将名家平庸作品重点推出,权威选刊又想当然地争相转载的现状进行了批评。令人欣慰的是,文中点到的名家和刊物编辑很快作出了反应,《文学报》等报刊相继进行了报道和讨论。我不是那些没事找事的酷评家,对骂名家没有什么兴趣,写这篇批评文字,完全是出于一个同样写小说的作家的良知和对上述令人心寒和担忧的现象的不愤。我的不吐不快的小文章,能对名家和刊物编辑们起到一点警醒作用,并引起了学者、评论家们的讨论和反思,多少让大家看到了改变弊端的可能,我的力气算是没有白费,看来说点“坏话”还是有好作用的。

然而在我看到的许多发言中,我对改变现状的希望并不看好。那些被批评到的名家和刊物的编辑,虽然也承认名家也有次品,但绝不承认自己写出或者编发过次品。比如苏童的反应就是:“对方硬要说这是垃圾我也没有办法,但我不会理会这种说法。”这是很令我失望的一种态度,既然大家都承认“作家不是写作机器,难免会有失手的时候”,“很多名作家在低潮时写出来的作品难读之极,让人怀疑他当初的才华究竟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具体到个人身上谁都不承认呢?我当初写那篇批评文字,并不是跟谁过不去,也不是盯着谁的哪部作品非要扣屎盆子,我是接二连三地在大牌刊物和权威选刊的重要位置读到名家的令人失望甚至愤慨之极的作品,不堪忍受时才对这种伤害文学损害读者利益的现象进行的指责。我的意思有二:一是提醒名家不要被自己的名气害了,丧失对创作的严肃态度和艺术探索精神;二是提醒大牌刊物的编辑不要以为名家的作品篇篇珠玑,甚至明知次品还要放在头题,从而忽略了作品质量,结果弄出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来。王小波揭露柯云路的本质时说,这个人最可恶的是用自己明知道不科学的东西去愚弄那些真正不懂的可怜人,以得利益。我不相信大牌刊物的编辑老爷们真的就分不清好作品和垃圾,他们很可能是为了用名人效应追求发行量的同时愚弄着无辜的读者。而名家也不会真搞不清自己造出的是个什么货色,他们在既得利益的同时和刊物一起合谋“诱奸”读者。这种行径,实在令人齿冷心寒。格非在一篇小文章的开头有这么一句话:“已经有好几年没有认真写过小说了。”这句话让我感动了许久,“认真”二字,是被多少作家早就忘了个一干二净的呀;只有同样是写小说的人,才能体会到创作中的“认真”二字是多么的珍贵。在同一篇文章中格非又说:“在读书的这几年中,我顺便对自己过去的创作进行一些检讨,看看哪些东西需要保留下来,哪些地方需要做出改变。”格非这几年攻读博士学位,却没有忘记一个

小说家对艺术虔诚的态度,而那些疲于应付刊物约稿的名大气粗的小说家们,却无暇进行一点类似的反思,写出令读者失望的作品时,还放不下架子来承认,怕有失名家的面子,让人更加担忧他们还会不会有发展和提高。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而那些参与发言的学者、评论家中,更有许多人拿“世界级大师”也有垃圾作品来替被批评到的名家开脱,甚至把话题转移到对作家整体评价到底看他最好的作品还是最差的作品,并由此得出我的批评文字是以偏概全乱“骂”一气。说实在话,这一年多来我因为创作小说,几乎没有写过什么批评文字,实在是对文坛这种现状感到如梗在喉不得不发。而且我与我点名批评到的几家大牌刊物的好几位编辑都有稿约,我的几部小说还放在他们的案头等待发排,我实在犯不着为了沽名钓誉得罪他们,自找“封杀”,只是作为小说写作者,我对文学的前途感到深深的担忧,这种责任感压倒了“交情”和为自己着想的念头,才横下心来说了些“坏话”。无论如何,能引起名家本人、刊物编辑以及学者评论家们的反思和讨论,我感到非常欣慰,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提升到当前文学整体态势的高度去思考,就会发现有些现状是我们不能忽视和回避的,正像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杨扬所说,80年代成长并走红的一批作家,包括苏童、莫言等,在90年代依旧过多地执迷于曾经的生活的经验和对文学的理解,进步很不明显,不少作家甚至出现了明显的倒退直至于根本写不出东西,从这个大的角度来看,他们被批评也是很正常的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