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先期问世的七本后,“View·新视角TM书系”近期又有《费恩曼演讲录——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看社会》、《剑桥五重奏——机器能思考吗?》、《跨越缺口——故事中的数与逻辑》和《论创造力》四本新书出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这四本新书并不厚重,话题却十分诱人。
才华横溢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恩曼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的言论经常涉及其他领域,充满睿智。1963年4月,他应邀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做了3个晚上的系列演讲,就科学对人类其他领域思想的影响发表了独到的观点。《费恩曼演讲录——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看社会》正是这些观点的记录。
什么是科学?我们似乎太熟悉了,然而我们对它的了解似乎又不够。“科学”一词通常是指导致科学发现的具体方法,或是指源于科学发现的知识,或是指技术。在大众眼里,科学更多地是指它的应用,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然而,这种强大的力量既是打开天堂的钥匙,也是打开地狱之门的钥匙,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它。费恩曼指出,科学与社会的所有主要问题也就在于这一点。事实上,怎样产生出这种力量的机制是清楚的,但我们还不知道如何控制它。
从科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可发现,科学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质疑旧理论,并检验新理论。这就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这种心态对于解决我们的社会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畅、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冲突)正是一剂良药。费恩曼认为,承认我们对有些东西的无知,并且一直保持这样的态度:为了我们最终找到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允许另外可能的发展道路存在,允许采取其他的思维方式,注意新出现的理论、观点和新发现。即使在我们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时,也应当如此。而承认我们的无知,是为了避免犯过去所犯的错误,使人类在某个方向上持续发展、不受限制、不受阻碍的唯一希望。
在演讲中,费恩曼还具体谈到了他对科学与宗教、战争与和平的看法,对西方社会人们津津乐道的飞碟现象、信仰疗法和心灵感应,以及人们对政治家的不信任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体现了费恩曼作为一位现代公民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以及他对社会的关注。
我们并不太聪明,或许是笨拙和无知的,因而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头脑。这是人类发展的唯一希望。
1997年,著名国际象棋冠军加利·卡斯帕罗夫被IBM的超级计算机“深蓝2”号一举击败。失败后的卡斯帕罗夫似乎惊魂未定,他评论道:我好像是在与一个另类智能体对弈。这一事件重新引发了人们对于机器智能的关注和兴趣。“深蓝2”号是真的能思考,还是仅仅以常人难以想像的字节处理速度制造出一种思维幻觉呢?
或者说,机器能思考吗?机器能否具有人类的思维?这是一个被探究、追问和争辩了近半个世纪的哲学与科学的双重问题。今天,对于五十年前的这个论题,我们能给出一个怎样的回答呢?数学家约翰·卡斯蒂以其独特的方式对此作出了回应,这就是他的新著——科学小说《剑桥五重奏》。
这本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小说,而是一部幻想作品,是正在兴起的“科学小说”。该书试图通过一个虚构的场景,讲述正致力于创造未来科学和技术的人们所面临的智能和认知问题。所以,科学小说肩负着一种使命——它力图想像过去人们的决策如何造就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现在的决断又将怎样影响世界的未来。
在《剑桥五重奏》一书中,卡斯蒂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和堆积半个世纪以来有关思维机器实验的事实与结果,而是以一个数学家的丰富想像力虚构了一次特别的晚宴。
晚宴发生在1949年的春夏之交,地点在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的一间房子里?也就是本书主人公之一、晚宴的主人、小说家兼物理学家C.P.斯诺在剑桥大学的住处。应邀出席晚宴的有最早提出计算机可以复制人类思维过程的著名数学家阿兰·图灵、语言哲学家路德维格·维特根斯坦和量子物理学家欧文·薛定谔以及遗传学家J.B.S.霍尔丹。即便是以今天的科学与文化眼光来看,这五位都是世界级的科学和文化名人,甚至巨人。就着美味佳肴,五位思想家围绕着“机器能思考吗?”这一论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与辩论。从机器和人脑的结构关系到机器对人类思维的模拟;从机器能否理解其自身的操作语义到为了模拟人类思维机器是否应该具备人类语言以及机器如何学习语言;还有思维机器的社会性问题,像个性、认同性以及与思维机器相关的文化形态和社会规范等等。
尽管整部作品描述的仅仅是一次晚宴,实质上可以说是一个高水平的哲学和科学沙龙。然而,正如该书标题所揭示的,它更像是一场音乐会。作者卡斯蒂是导演,斯诺是指挥,图灵、维特根斯坦和薛定谔以及霍尔丹则为乐师。他们以口为器,以思想为谱,演奏出了一曲高亢雄浑的关于生命、思维和机器主题的交响乐。乐队很小,却吸引着愈来愈多的人在倾听。曲终席散,绕梁余音中有一清晰跳跃的旋律:机器思维是一个既与哲学又与科学密切相关的非常复杂的问题。
有什么样的两件事物能比数字与故事更为不同?数字是抽象的、确定的和永恒的,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数字是枯燥无味的。好故事则充满生气:它们能赢得我们的情感,回味无穷,但是不太严格,告诉我们的真理难以捉摸。数字和故事似乎完全不相容。
约翰·保罗斯所著的《跨越缺口——故事中的数与逻辑》一书指出,故事与数字并非如你想像的那么不同,事实上,它们之间有令人惊奇、引人入胜的联系。
享有盛名的保罗斯以他独有的轻松自如的风格,在科学文化和文学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而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在当今社会日益明显,针对此,《跨越缺口》正在于跨越这一缺口。
除了一清二楚的信息论外,书中也给出了一些有趣的轶事和笑话,一连串撼人心弦、变本加厉的阴谋诡计或者宗教骗局给人的启示,辛普森案件的事实为什么压倒一切地表明他有罪的解释,以及为什么我们都似乎经常感到自己被侵犯而不是侵犯别人,等等。这种通过故事来介绍数与逻辑的方式新颖,独到。
人的创造力的本质如何?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创造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如何增进发展我们的创造力呢?在《论创造力》一书中,量子物理学家、科学思想家戴维·玻姆做了有益的探索。
玻姆以物理学在认识和方法上的深刻变革为背景,从认识与实在相互参与的角度阐述了创造力的本质。书中反对机械、孤立、破裂地看待认识与实在,把从整体上领悟动态过程视为创造的根本前提,并指出科学、艺术与哲学的内在联系。这些思想有助于拓宽创新的思路,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创造力。
作者从分析科学家和普通人的创造行动入手,着重反思科学的思想基础,将它与当代视觉艺术的表现特征相类比,引出了对创造力的一系列理论思考,并以自己的观念体系来解释文化和社会现象。
作者关注科学的命运,主张跨学科的对话,共同探索进化着的科学宇宙观;他关注人类的命运,主张不同集团、不同国家间求同存异、真诚对话;他痛感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恣意破坏,主张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他关于创造力的独到见解,正是出于对人类文明的全面反思和审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