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异书入手意凄迷

2001-09-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白化文 我有话说
《老饕漫笔》,赵珩著,三联书店出版。

平生最爱读明末清初史学家兼散文家张宗子(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窃以为张氏的散文实在是达到了晚明“性灵”一派文字的顶峰,虽与前此的公安、竟陵两派有传承关系,但其成就远在两派任何大家之上。现在读赵珩(名“履坚”,以单字行)世兄《老饕漫笔》,蓦然间,同样的阅读感触强烈地腾上心头,驱之不去。时兴比较文学、比较史学之类的比较,较其同亦较其异。何不自此入手,小作议论呢?

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旅游之风大起。相应的导游手册、名胜介绍之类的书籍、杂志十分流行。种种怀旧文字也层出不穷,真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可是,以“老北京”“老扬州”“老杭州”等身份客观介绍者多,大体上类同导游员的讲解或风俗史、民俗史的详细说明。这些材料都极有用,但它们的缺点在于很少摆进去自我。这也是体例所限。但是,据在下有时参观文物展览的体会,讲解员讲,和听发掘者或某石窟的多年老看守者自述,绝对有不止上下床之差。这就是其中包括有没有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摆放进去的问题。张岱与赵珩笔下都投入和融会了自我,宜其迥异凡流也。

赵珩世兄是老北京,书中所述,自以老北京之事、之饮馔为主。习见的有关老北京的文字,通性有二,一是不甚摆进自己,常作客观反映;二是人云亦云,说来说去总是豆汁儿、炸酱面、仿膳的肉末儿夹烧饼、驴打滚儿等等。总此二者以言之,不是不能再谈,而是得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且能推陈出新,也就是了。我们看赵珩笔下的喝豆汁儿,主要写两次,真有令人身临其境之感,他喝这个,还是个雏儿呐!还有对地道的肉末儿夹烧饼的介绍,足够外地人学一阵子的,可是,再持以对照今日带汤儿的炒肉末儿,刚晋京的老广八成得跟“堂倌儿”过不去啦!

赵珩此书中一大特点,是视野开阔。即以谈论老北京而言,书中125页有一段重要的分析,建议读者不可不看。节引如下:

记述昔日北京社会生活……从时间来说,虽然去之不远,但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已经很快地被人们淡忘。重要事件,有史记载;生活末节,却少有专著,因此更显得这些社会生活史料弥足珍贵。这些社会生活史料的基础,大多源于最广泛的市民生活,虽是零金碎玉,拼拼凑凑,也能形成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生活与社会的写照。……我主张说古记旧应以亲历、亲见为宜,起码也应是亲闻……另一方面,北京是一个多层次的社会,无论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都是多元化的,任何一种生活形态与方式,以及围绕着这种生活方式而产生、出现的谋生手段与社会服务也是多方位的。无论是大场景,还是小角落,都是整个社会构成的一部分。

窃以为,这“另一方面”中的某些阶层的人和事,过去很少有人写到。甚至未必想到那也能算作老北京生活的一部分。有之,则首推赵珩此书矣。“从法国面包房到春明食品店”“中山公园的藤萝饼”“忆‘灶温’”(北京人念作“遭瘟”),还有那追忆西餐馆的几则:“忆吉士林”“忆华宫”“俄国老太太”,真是令我们这些经过解放前败落,开国全盛时,又熬过大革文化命,直至今日者,哪能没有世事沧桑之感呢!虽然大多为写实,并且轻描淡写,可是,翻从漫叙见辛酸,更有如听懒残梵唱。当代青年怕是不易读懂了。

“漫笔”虽自老北京生发,但所记遍及各地。赵衍是随处留心之人,限于此书内涵体例,只可以“说嘴”为主,可是,透过现象,细心的读者能体会得更多。台湾游子积淀的乡愁,老东安市场使人留恋的种种,娓娓道来。还有那随时“掉”(意近于“甩包袱”之“甩”)出的“书袋”。其综合实力与对今人的感染力,当出张宗子之右矣!

据有人研究,上述张岱的两种著作,具有散漫的自传性质。赵珩此书体例,可说是自发地从同。他是父一辈子一辈的多年老编辑,真有跨灶之兴也!他经过多年文笔锻炼,散文竟写到如今这样活泼清新,幽默诙谐;不论写景抒情,叙事论理,都趣味盎然。尤其是多篇结尾,有不尽之思,大中学学生作文当取法焉。更有那文中铺垫,如俄国老太太沙发中的手枪,小徐喝的外国花露水,那可都是神来之笔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