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象特别是异国形象的问题,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并引发出了不少有意义的工作与成果。欧洲文学中关于中国形象的描写,最大量、最集中地存在于其游记文学之中。早期的有旅行家游记,如马可·波罗早在1275年即来到中国,随后写了被誉为“十三世纪最宏伟的作品”的《马可·波罗游记》;到了十六世纪以后,直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的传教士、商人、外交官、探险者、记者、作家甚至一般游客接踵而至,纷纷踏上中国的土地并留下大量的游记著作。它们不仅仅揭示了欧洲人如何看中国,而且还在其中保存了大量我们已难以看到的关于中国的资料、图片。因此,这些游记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有其丰富而珍贵的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价值。
欧洲一贯有研究游记的传统,尤其以法国为盛。游记,特别是关于异国的游记,作为文学的一个文类,西方学者一般把它们置于文学、文化历史与比较文学文化的层面进行研究。中国在此方面偏重译介、而系统的研究则刚刚起步。
由此可见,虽然这次研讨会的主题略嫌宽泛,但它还是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而且能促进多学科国际学术的交流。
在本次会议上发言及参加论文宣读的有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副校长温克琳娜教授、法国索邦大学出版社社长、法国游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莫罗教授(Pro f.Fran co is M o u reau)、索邦大学马可·波罗学专家梅纳教授(Pro f.Ph ilipp e M en ard)、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大学、比较文学专家伊琳娜·阿本科教授(Pro f.Elen a Ap enk o),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杨镰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孟华教授、法语系秦海鹰教授、英语系沈泓教授等著名专家学者。学者们向会议提交的论文在时间上贯穿了中欧文学文化交流史的始终,即从元代的马可·波罗来华,经明清的西方传教士、外交官、商人,直至20世纪上半叶的探险家、记者以及普通游客;内容涉及文化、历史、宗教、习俗、人种、考古、绘画、外交、地理测绘与探险、甚至欧洲的中国游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情况;研究的人物分属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俄国、瑞典、英国等国。论文宣读完毕后,代表们围绕议题中心进行了热烈讨论,总结和交流了长期以来欧洲的中国游记文学研究的成果,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获得了新的把握。据悉,本次中欧学者的研讨会将是一系列同一主题研讨会的首场,计划2003年将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大学举行同一主题的研讨会。本刊近期将登载此次研讨会的部分论文摘要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