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是到湖南来讲学的。他微胖的中等个头穿一件白衬衫,高高的额头下架着副金边眼镜,右手拄一支拐杖,俨然一副学者派头。陪同他的那略显雍容的女士,人们说那是老舍的夫人、画家胡?青。
一行人拾级来到岳阳楼前,老舍一眼就盯住了那两株盛开的桂花树,他站在树下,双手叉腰深深吸了吸,仿佛要把满庭清香全吸进他的肺腑。趁着兴致,公园负责人请老舍夫妇留墨。胡女士欣然一笑,望望那清香四溢的满庭桂花,提笔饱蘸杏黄,一幅月桂图顷刻而就。老舍背着手风趣地说:“就这么几块黄颜色胡涂乱点呀!”胡女士一把拉着老舍:“胡涂乱点,你点得好,你来试试!”老舍接过笔,不假思索地在画上题了首小诗:“天上一轮月,亭前双桂花。香风随我吹,一路到长沙。”围观者一片赞叹,站在画案旁的我,却不知天高地厚地问:“香风能吹那么远么?”引得满场哄堂大笑。
老舍先生摸着我的头说:“娃娃,好好念书,书中自有香风在呢。”
当时,我是怎么也不能理解先生的这番话的。只觉得大作家学问高深,我只能仰视。于是去解读书中的“香风”,隐隐成了我日后读书求知的动力。自此,凡是老舍的著作,我都找来读。书中香风薰陶着我,先生也以他崇高的人品文品成了我仰视的偶像。
十多年后,因工作与遵命,我也拿起了笔涂抹一些宣传文字而进入了文化单位。1978年,享有盛名的作家张步真从他工作了25年的平江山区调到我工作的岳阳市文化馆。作为他的仰慕者,第一次见面是帮他搬家。
文人搬家,应当是书富五车,家什堂皇的吧;大作家也该是儒雅风度,衣冠楚楚的吧。展现在眼前的简陋家具却与农家的桌椅床柜无异,连锄头扁担也一样不丢地搬了来。这位大作家呢,五颗衣钮,扣了三粒,裤腿卷一只没卷一只,脚上则是一双解放鞋。我仰视他的作品,我却可以亲近他的音容。我敢于将我的“作品”拿出来给他批评,他可以拿很实在的话指点我的写作。有一句话刻在我的脑子里20多年,永远都不会磨灭。他说:“搞文学创作,小说不要大说。”我理解他的意思,“小说”不仅仅只是小说。至今,一提起笔,我就想起这句话。我已经出版了五个集子,我写散文小说,写杂文随笔,写报告文学,我节约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字,让人物说话让情节说话让事实说话,从不大发议论。这,似乎也就成了我的一种“风格”。
认识张步真之初,我并没想过要成为作家。在我的第三个散文集子《和歌集》出版的时候,时任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的张步真写的书评中这么说:“70年代末,我刚到岳阳的时候,就跟和声相识,他给我的第一印象,这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人。他的藏书很多,四周靠墙的地方都是书架……那时他正处在创作的准备阶段,似乎还没有正式发表过作品。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会儿我想,和声,厚积薄发,肯定会有好的作品产生。果然不出所料,进入80年代,常常读到他发表于报刊的散文、随笔、小说和报告文学,文章短小精悍,乡土味极浓……”走到这一步,能说步真老师没有影响我的人生吗?
我的人生道路就这样没有奢望地走了过来,做工人、做教师、做文化专干、做政府秘书、做报社记者,最后走到报纸副刊编辑的位置上,冷板凳一坐就是十余年。文章写了上百万字,在地方上算得是小有名气,“作家”的桂冠不知不觉也戴到了头上。我将如何继续走下去呢?
1997年我遇到了林非老师。他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一位有名的散文家。这年8月,他应邀来岳阳参加市写作学会成立大会,我作为副会长,理所当然地陪同上下,有幸聆听教诲。由此而始的交往,让我认识到他的亲近平易,诲人是师,谦恭如朋。他欣然为我即将出版的第六个作品集作序,给我的文字血液注入再生的因子。当我在为超越自己而苦恼,为寻找今后的路而作种种尝试的时候,林非老师的一封信让我眼前豁然开朗。他说:“关于今后散文创作的路,其实是在序中含蓄地说及了的。就是把握住已经能掌握得很好的抒真情、思想的深刻与讲究文采这三点,如果写每一篇作品时,都时刻记住这三点,都记住修改几遍,力求都达到你已经达到的水平,那就是最好的前景了。”
人生如灯,不经意就亮了,不经意就暗了。愚顿如我者,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多么需要如老舍、张步真、林非这样的老师将我的油灯不断地拨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