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国人极力倡导素质教育,看看异族文化如何在生活琐事中寓教于乐,如何在规范教育中保护孩子的天性,如何在统一的学校教育中鼓励多渠道成才的经验,也许对于我们反思一向追求的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不无裨益。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家有个小鬼子———中国孩子在美国》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出版者把握了现今为人父母者的心理需求,找准了图书卖点。作者是留美的经济学博士王伯庆、施雨,他们以纪实散文的形式,描叙了异域文化背景下在美国教子成才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少儿理财》。作者是留美的医学博士阿蒙,选取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财经问题,告诉他们应该如何面对和处理。全书通过一个生动活泼的儿童形象———迂小宝的亲身经历,给孩子们讲述了必备的财经知识。
素质教育图书的出版,不仅为儿童教育图书开辟了一片新的出版空间,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家长等教育者开启了新思路。
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青春期心理指导书呢?师长最有效的引导,是寻找让孩子“自愿受指导地自我探索”的方法,而不是自己充当指导者。讲青春期心理健康的书到处都有,但真正从青少年热衷于自我探索的特点出发而编写的供他们自己阅读的书很少。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青春期心理素养丛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青春期可能遭遇的学习、生活、心理上的需求、矛盾和困惑搜罗其中,从分析事例着手,给以亲切而详尽的分析和指点,以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从调整自我心理状态达到调整行为,提高心理素质。“显然,我们这套丛书不是惟一的丛书,但它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写作方法和风格。也许你在书中找不到你想要的答案,也许答案适合他而不适合你,也许你并不赞同我们的观点,甚至不欣赏我们的风格。但当你有这样的感觉时,你不就在进行独立思考,证明你有自己的个性和创意了吗?”“青春期心理素养丛书”总序中的这段话,大概不只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也是所有出版社追求的共同目标。
如果说二三十年前的家庭棍棒教育至今尚留在已为人父母者的记忆之中的话,现在的家长(很大一批正是棍棒教育下的那一代人)则对孩子关怀备至,有甚者竟至于患了“关怀强迫症”。无论是棍棒教育还是过度关怀,孩子在父母的眼中都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父母往往把自己的理想希望加诸孩子身上,他们的教育方式都带有强迫倾向。大量的亲职教育丛书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基础,提倡“顺其成长、适性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即把孩子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来对待,教育孩子应尊重孩子,给予必要的引导,让孩子保持心情愉快,给孩子宽松的、无压力的氛围,不会因选择做某事而受惩罚,因为这会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纵观这些素质教育图书,作者有三类:
一是父母,他们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认识儿童不同于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孩子所特有的言行、思维、情感方式,获得与孩子相处并打交道的特殊技能、技巧,孩子喜欢亲近,并能对孩子的健康、幸福成长产生有效影响。比如《我家有个小鬼子》、《少儿理财》等。这类书的操作性极强,为父母遇到的实际问题支招,从问题到解答都有理论依据。讲述的都是他们培养孩子的切实经历,生活化,透着原汁原味。他们的孩子也都有着骄人的成绩,让人不能不信。这样,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了起来,使得这样的图书让人不能不服。许多家长正努力地从现实中寻找榜样,买这样的书读读,既学了招数,又教育了孩子,何乐而不为呢。作为一种影响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启蒙”读物,这类书的意义不言而喻。
二是教育专家,他们的创作并非闭门造车,而是集中了专家、学者、幼儿教师和家长的研究和经验,以通俗的语言、活泼的形式、有趣的方法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冒出最多的想法。比如《打开想像之门》、“青春期心理素养丛书”等。且书中配有大量的儿童漫画,力求将知识性寓于趣味性之中。他们的观点新颖,视角独特,并极力体现出当代教育科学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一定体系完整,但却有思想,更胜于泛泛而谈。三是在校教师。比如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的“21世纪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丛书”,包括《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阅读训练》、《作文创造力训练》、《英语创造性听说读写》、《数学创造性学习训练》、《选修课、活动课创造性学习训练》、《化学创造性学习训练》。丛书以教学与课程科学研究为重心,极力凸现教学与课程理论在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对教学与课程的研究,已经从学科的建构走向教学与课程理论的深化研究,如经验课程研究、综合课程研究、现代教学设计研究以及个性化教学研究等,均体现了教学与课程研究的深化的特点,并弥补了我国教学与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有教育学家说,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形成智慧,而不是单纯储备知识;是在于造就智力的探索者,而不仅仅是博学。这些书一方面严谨深刻,有独到见解,而非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另一方面又文字生动,没有过于艰深、佶屈聱牙的语言,在阅读上实在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