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朋友的推荐,我使用了“google”服务器,用中文敲进了自己的名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蓝色的表格,上面写着:“向英特网搜索陈炎,共有1200项查询结果,这里是第1-10项,搜索用0.14秒。”听口气仿佛陈炎不是一介文人,而是克格勃、007似的。以下是前8项结果:
第1项、第3项和第5项的内容大致相同:
“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代表陈炎平在会上讲话”;“北京超图关于王康弘、陈炎平等同志的任命”;“新闻: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代表陈炎平在会上……”。
——显然,电脑将这位“陈炎平”先生的名字断开来,当作“陈炎”来检索。亏了我叫“陈炎”而不叫“炎平”,否则的话,大概“皮炎平”之类的药物也要和我“生存”在一起了。
第2项和第6项的内容让我出了一身冷汗:“张月英申请宣告陈炎死亡案。”
——怎么还没来得及“生存”,就已经被宣告“死亡”了呢?仔细一看,原来这位“陈炎”先生是生于1913年的退休工人,显然不是我。
第4项:“京东方董秘陈炎顺:说年报,看东方”
尽管没有顿号,但我估计这里说话的是三个人:京东方先生、董秘先生、陈炎顺先生。显然,没我什么事。
第7项的内容让我好一通激动:“中华学人掠影——陈炎(附图)”。
——这一项不仅名字相同,而且职业相同,看来真是我的了。不过打开附图一看,“陈炎先生的近影”原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者,下面的介绍是:“陈炎,1916年生,浙江人。1946年毕业于国立东方语专……”。
正当我接近绝望的时候,终于在第8项中发现了一条信息:“陈炎:也是一种资源”。
——尽管电脑把《诗:也是一种资源》错排成《陈炎:也是一种资源》,但打开网页之后,确实是我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过的一篇杂文,而且还当成“精品”来加以“推荐”了。更为重要的是,下面还设有“读者反馈意见箱”之类的链接方式。
于是我终于长吁了一口气,发现自己既没有改行,也没有消亡,而实实在在地“生存”在网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