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东义大学校李妍淑教授、越南河内师范大学邓青梨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周发祥研究员分别在会上做了题为《东亚上代文学的交流》、《从越中文化文学交流的历史传统看东亚各国文学的现代价值意义》、《中西交流,贵在自知》的学术演讲。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主编阮辉贵、韩国高丽大学校教授崔溶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高慧勤、北京大学教授卢蔚秋、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生保、南开大学教授彭修银等主持了大会发言。日本熊本大学文学部教授金原理、日本国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波产冈旭、韩国高丽大学校教授沈庆昊、韩国中央大学校教授金庆洙、越南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教授陈氏冰清、越南《民运》杂志社阮克枚等近30位外籍学者参加了研讨。国内参加研讨的学者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哲俊、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所教授王若茜,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卢盛江、南京大学外语系副教授彭曦等。
此次会议上,交流的语言特别是口语问题受到了学者们普遍的重视。川本皓嗣会长在基调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东亚各国人民不仅要重视与西方的交往,尤其要重视与临一国的交流。要反对那种把英语的地位抬得过高的做法。东亚地区的年轻一代,要特别重视学习相邻国家的语言。他回顾了古代日本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情况,认为在目前文化冲突不断的时代,加强东亚各国的文化交往,尤其是能够用口语直接展开的交往十分必要。
天津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王晓平教授指出,直接的对话是当前讲行交流的有效形式。在学术界,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具有“小三通”能力的学者,这些学者自己就可以用日语和韩语与多国学者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对于自己的母语也有精深的研究。但这还不够。我们现在需要一批“大三通”式的学者。他们不仅要深入地研究国学,还必须深入了解东亚各国的文化,深入了解西方文化。这就要求他们要能熟练地使用日语、韩语,还必须熟练使用英语。法语等。有学者认为,王晓平教授的说法,与钱钟书先生要求比较文学博士生必须学习四门外语的要求是一致的。这也是我国比较文学全面与世界接轨的必然要求。看来,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比较文学在人文学科中会首当其冲地成为一个对于研究者语言能力要求极高的领域。
中外学者还就比较文学的学术规范问题、交流研究的学术地位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展开日本学、韩国学、越南学研究的问题,展开了探讨。有学者认为,西方人看汉字文化圈的文化,是从“文化中心论”的角度来看的。这就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我们东亚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也有的学者强调,要把民族精神作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的学术支点,因为我们的任何比较研究,都要落实到对于我们自己文化体系的重新认识上来。越南学者阮辉贵在发言中特别强调,越南人民非常重视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但是他又指出,这种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就文化分区来讲,越南虽然地理位置属于东南亚,但是在传统上与中国有着极其密切的文化来往。越南实际上属于东亚文化。他说,不同文化不一定要依地理位置来划分,也不一定要依国家来划分。一个国家内部也可以有不同的文化。
闭幕式上,举行了天津师范大学聘请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川本皓嗣为兼职教授仪式。川本教授愉快地接受了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