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静静地站着,他的肢体语言很少。他的口头语言也少,声音低哑,但是很有魅力,叫人想起古雅的家具。面对这样一个人,你不知不觉就在感受他、欣赏他。
他说话时偶尔有些不大的手势,轻悠而充满了内力,让人感受着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后来,分别的时候,他走到我跟前,微微笑着。他的微笑竟也是那么有力度。他握住我的手,又用左手轻轻地拍打我的右手,这轻轻的拍打,也是刚柔相济地传递他的真诚和尽在不言之中的什么。
那是什么呢?他那明道中学的大厅里,挂着一幅大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台北的时候,我早听说明道好明道真好,我没在心上。世上好的东西真好的东西多了。午前我走进台中县乌日乡的明道中学,我站在这幅字前,心里呼啦啦地热起来。是谁,在这么一个乡里“为往圣继绝学”呢?
上了楼,“国学讲坛”四个大字像电影里的推镜头似的一下推到我眼前。哪位神仙用手一指,便把一个江南书院搬到台中乡下来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大概刚刚下课离去。我是个书童,前来侍候小主人读书。讲堂里传来老先生的吟唱《赤壁赋》。以前我爸爸会吟唱。听爸爸吟唱的时候,就觉得爸爸醉在其中。爸爸出口成诗,举笔成文。他那学校开联欢会,他一个人拟所有的灯谜、对联。我上大学后,他给我写信,不管手边有一张或几张纸,他总是写到这张纸的最后一个空格。那手大气飘逸的书法直泻而下,没有一字涂改。爸爸是用中国文化的精华液培育出来的。只有他说梦话时偶尔咕噜着流利的英语,才提醒我爸爸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生。前年我去哥伦比亚大学,竟是一阵阵心酸。爸爸生来是文化承传人,可是在文化的革命里离开了这个世界。只是因为有一段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涯。斯文扫地啊!
现在多少学子留学去,海外学子又纷纷归来,最见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包容。爸爸如果活在今天,如果!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讲坛里正在吟唱《赤壁赋》。讲坛正中大屏幕上是湖北的赤壁,是不尽的长江水。放赤壁的光碟前,本来垂挂讲堂两侧的高高的落地窗帘,悄没声儿地向中间拉去。好像挤在舞台两侧的高高的舞蹈演员,轻巧巧、齐刷刷地列成一排,把今日的世界挡在外边,把昔日的赤壁带进讲堂。爸爸去世以后,我再没听过这样的吟唱。现在没有中学生不熟知流行歌,但是,有几个中学生能听懂这样的吟唱?
听罢《赤壁赋》,走出国学讲堂,看到黑瓦下的白墙上,有四个大字:斯文在兹。我不由也斯文起来,斯文地走进一列屋子。一间间的陈列室里,从青铜器开始,演绎着中国文化。我想到上海博物馆的青铜馆。那青铜馆是上海博物馆最震撼我的一个馆。不过,记得钱钟书先生说过,会讲课的人讲课,那不算稀奇;不会讲课的人讲课,才是稀奇。那么,专门办博物馆的人办博物馆还不算稀奇,不是办博物馆的人办青铜馆,那才是稀奇。还有各种碑帖的铺展,介绍各个文化名人的灯箱,等等等等,好像一个中国文化的博物馆,可这里仅仅是个中学,一个乡间中学。
我走到这所“博物馆”的现代文学馆,看着自动玻璃门旁胡适的字,我站着不动了。有人跑来喊我:“大家都在等你呢!”而我。我在想,一个中学,办现代文学馆,办明道出版社,办了三百期《明道文艺》,办了十九期面向全台湾的文学奖!台湾著名的小说家张曼娟,她上大学时写了一篇小说《永恒的羽翼》,获得第三届明道文学奖的第一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和明道结缘,给明道文学奖当评委,和明道中学学生交谈文学。明道文学奖的评委,还有三毛、吴淡如等等。我想起曼娟的新著《女人的幸福列车》。一期期的《明道文艺》,好像一节节的火车厢,实在是文学青年的幸福列车。
创办明道中学的汪广平老校长和我们内地报导文学团一行共进午餐。他问我们的团长张锲:府上是——?然后又问:贵庚?句句斯文。喝汤前,他拿起汤勺向坐成一园桌的大家,微微划一弧形,大家就都在这汤勺的指挥下喝起汤来。吃菜前,他拿起筷子轻轻说声大家请,然后放下筷子,熟练地用刀叉吃生菜沙拉。他不大的眼睛那么一瞥,就有一种心知肚明的洞察;他寡言的嘴一抿,更有一种不可动摇的心劲。他的头发绝对地一丝不苟,虽然他的头顶已经少了许多发丝。鼻子是他脸上最富裕的部位,透着厚重。
这里原先是私立“吴训中学”,负债累累。办不下去的时候,正好是汪广平先生退休了,就把这个学校接了下来,现在有九千多个学生,明道的升学率98.6%,要报考明道的人都挤不过来。
席间有人问老校长,怎么能办成这么好的学校。老校长说:来真的才行。他不办贵族学校。他是敢干,敢干才会有机会。人生难得糊涂,在糊涂中就可能成功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餐桌上立着纤美古雅的菜单,内页右边一幅兰花托起一行楷体:“欢迎大陆报导文学访问团”。每一个细节都叫人觉着斯文在兹。谁家有中学生,放到明道,是再放心不过了。明道文艺丛书中,有一本叫《我的国文师承》。那是请罗兰、三毛、赵淑侠、余光中、席慕蓉等等名家写自己的老师。那么,我们的国文师承是谁呢?是中国文化。台湾有一台久演不衰的舞剧叫《薪传》,文化的薪火相传,才能沟通、包容、相知、相融,才能有和平与发展。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01年汪广平先生八十一岁的时候,他创办的明道管理学院要招收第一届大学生了。成功和机会是为敢干、真干的人准备的。汪广平,创业殆始,年方八十一,生命从八十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