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欧洲文学史》是一部既能比较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欧洲文明诞生以来文学嬗变的全过程,又有强烈时代感的佳作。编者坚持以历史唯物论为指导,以坚实丰富的材料为基础的同时,努力把握国内外关于欧洲文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吸收新的材料和观点,在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原则下,融会贯通地运用当代的一些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方法。编者的目的是把欧洲文学传统中最突出的特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之从作品中既获得智慧、认识真理,又得到快感和美的享受,达到心灵的和谐,悟出做人的道理。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陶冶性情,起到对读者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学习、研究、借鉴欧洲优秀、健康、高尚的文学作品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十分有益的。
这部著作的特点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专家学者云集。为这本书执笔撰稿的专家学者达90人之多。他们中大多数是建国后成长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其中一部是近十年里获得国内外文学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者。我国在美国和奥地利的数名学者也参加了编写。正是因为编者和撰稿者严谨踏实的学风、精益求精的精神,才给广大读者献上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二、坚持唯物史观为原则。一方面继承原《欧洲文学史》(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材料翔实,不发空论,寓褒贬于叙述之中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排除旧的思维定势的干扰,实事求是地评价文学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按其本来的面貌给予恰当的历史定位。例如,以往教科书大都认为教会垄断了中世纪文学,并且基于对基督教的简单否定,进而贬低中世纪文学。这本书在介绍中世纪文学时,注意纠正以往的误解,克服从政治概念出发进行价值判断的偏颇态的历史地位。又如巴罗克文学以往常常被冠以“矫饰”或“腐朽”之名,教科书中或者只字不提,或者语焉不详。其实巴罗克是17世纪欧洲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学潮流。本书以较多的篇幅论证了这种文学潮流的各种形态,分析其历史存在的缘由,既肯定其价值,也不讳言其思想艺术缺陷。再如以往所谓“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的划分,把作家在某一个时期的政治立场作为依据,往往以偏概全,忽视了作家和文学作品的复杂性。这本书不使用这两个术语,而是通过对浪漫主义作家和作品的个案研究来具体探讨他们历史功过。对一些以往主要因政治原因而被忽视的重要作家、作品,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恢复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三、这本书共分三卷,内容上自古希腊、罗马,下迄20世纪80年代。用断方法分: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和20世纪七个大的时期段。古代至18世纪每一时期为一章,19世纪分为三章,20世纪分为两章。每章设概述,综合介绍该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文学的总体风貌和主要文学潮流,然后逐节介绍各国文学。
这本《欧洲文学史》提供有关欧洲文学发展的基本知识,供高等学校文科使用,旨在帮助读者和学生既能获得有关欧洲文学传统的基本知识,又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