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直面美国教育

2001-10-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毕目鱼 我有话说
“如果国人只是片面地接受过多浮华的成功表面,而没有真正了解西方整体社会中深层的内容、内藏的饱和机会、多元文化下的歧视和拼杀、许多不愿被公开的艰辛……那么,我们过于灿烂的渲染和导向,不知会带给盲从的人,是喜还是忧?”

陈屹是真实的。在哈佛大学等的名牌大学的金色招牌下,一系列相关素质教育图书也让人炫目。这时,陈屹的《美国素质教育大参考》冷静又深刻地告诉大家“中美教育实证比较”。没有渲染,没有夸大,她以普通人身份直面美国教育,通过最平凡的故事,让读者了解到西方世界的背后。因为,我们今天的生活画面,将是当今来美学子,或者急切去背“洋书包”的孩子们,未来10年、20年所要重复的历程。

为什么会想到写教育系列?

我发现,写教育的不是专家,就是成功的孩子,或者是养育孩子成才的家长,成功者的故事太多,而真实中平常人太少,好像成功的定义只属于登上象牙宝塔的人,而这些秀才的天资,给天下人以奇想,也使望子成龙的人,倍加焦虑。根据常理,哪位淘汰者,愿意站出来,对着读者说“我失败了,现在让我告诉您那些不被外人知晓的隐私”?哪位悔恨不堪的父母愿意公开面对其他父母说:“千万别重复我们的错误,假如有人当初能够坦诚相告,就……”而我的教育系列,是我赴美十六年的沉淀,是众人成功与失败的诉说。

近几年的回国走访时,常常听到国内抓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以及减负的讨论,作为在中国和美国同时受过高等教育的自己,深知目前中国进行的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然而,如果只是在自己已经习惯的视觉里,谈改革,做一些形式上的变化,从实质上,还是没有做到最根本的改革。几天前,我与北京大学附中的副校长王铮先生通了电话,我被他对教育的热忱所感动,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谈了许多内容,我当然谈了自己正在进行的这套书。他说:“国内的老师知道美国的教育很活,但是他们更想了解美国学校具体的教学方式。”这不就是我苦心正在进行的内容吗?

在写作《美国素质教育大参考》之前,您对于中国的素质教育持什么样的态度?您心目中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不认为素质教育是一个脱节的单词,一个只有教育家才要研究的内容,素质教育的课题,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素质教育的提高,不能单纯地被理解为课堂上,书本里,学一学,背一背,考一考的题目,而是一个全社会、全民族、几代人,无数年,从方方面面要提高、反醒和认识的综合文化素质,也就是一个人在成长路上,除了学业之外,其他全部的品德、性格和能力,包括体力上,脑力上,情感上,交往上等等。

当今的中国素质教育,最好不要定型在应该怎样怎样的教育,而是,大家能开阔眼界,看看世界有什么,人类有什么,然后,再回来看我们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直到承认我们缺什么时,才能谈到吸收。不让自己的心胸敞开,不承认自己的真实,就很难说会有实质上的解脱和更新。

您希望自己的这本书,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如果一本书可以打开人们的视野,给世人带来呼唤,给读者带来共鸣,是一位严肃的作者最大的欣慰。具体到影响,不应该是一时的,而应该是一世的。我觉得只有好的作品,才会在可读性和现实性方面,得到海内外读者同时的一致共识,而且,它本身的深度更应经受得住时代变迁的考验。关于我书中的实证比较,是对海内外所有中国人都会带来同样的思考。

在素质教育图书几乎铺天盖地的情况下,您认为自己的作品占据什么位置?这本书出版后,您听到什么反馈了吗?

这种现象说明两个问题,1、国内有市场,读者需要读;2、许多书籍就会鱼目混珠,而一些扎扎实实的东西,由于宣传不够,而被埋没。我从来自信“真金不怕火炼”。我的创作,从不要迎合什么市场的,我远在万里之外,天天感受着美国的教育、美国的世界,我用心拥抱着知识、文化和挑战,这样的内容,都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我快四十岁时才提笔写作,我的生活和事业已经满了,根本不需要用写作的内容来填补,可是,为了潜心写作,我正在一一放弃着他人梦寐以求的“物质虚荣”,我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我知道,太多浮夸炒卖的海外作品充斥着国内的书市,为了使命,为了良知,我要写出最好的、最真实的美国教育、美国文化、美国世界。当使命感变成你的生命时,你所心甘情愿做的就是付出。

在《北京青年报》开辟“陈屹视线”后反响不错,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虽然我的随笔里,洋洋洒洒地写着美国的故事,但是已经不是表层的猎奇,我的所有题目,都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北京青年报一直都有我足量的存货,我从不赶稿,也不赶新闻。在我写出海外人当今生存的写照同时,还要极力深层挖掘我们的困惑和不愿公开的感伤。我常常收到读者的各种来信,我非常感动,如此厚爱,我只能努力再努力。

还有一件趣事,因为我的陈屹名字,读者对我的称呼是“陈屹先生”,我想这与自己不太女性化的笔锋有关吧,也许有一天我拿出自己的系列小说、散文和诗歌出来时,读者会有另一种新奇。

您觉得目前的素质教育图书市场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才能改变?

我不敢说是问题,而是现象,公正地来说,不把世界打开,国人就不能全面了解外面的全貌。在了解和学习过程中,不大可能全部都是一种类型,碰到的全部都是想要的内容,接受的也不可能都是最精华的东西,更何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呢?比较、筛选、淘汰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硬性的任何更改,已经在当今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不容易达到了。我觉得,市场本身在自身调节,只有到读者、作者和出版社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后,才能发生图书市场的实质变化。作为作者本人,远离名利,认认真真地写作,实实在在地探索,真真切切地感受,不惜代价地爬格子,就是我“以身作则”的前提。

谈谈您自己的孩子好吗?您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孩子,是我作为女人生命中最大的收获。儿子十岁,女儿七岁,他们很快乐,每天都会带给我新奇,好的时候,我自豪地认为他们是天使,气人的时候,什么缺点都出来了。为了与孩子一起成长,我本人放弃很多,但是,我不会后悔,如果等到他们长大离开家门时,我会自豪地说:“在孩子需要我的时候,在我可以跟他们一起的时候,我尽职了。”人生中,不可能全得,也不能全失,如果一个女人,把奉献也能作为一种幸福的话,心里才会平衡。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态,在生活上我是这样,在写作上,我同样是这样。

一些家长写自己的孩子,推广成功的教育,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作为父母,他们亲身感受着子女整个成长过程,能把教育子女的心得写出来,是应该鼓励的,特别是当父母能写出他们自己孩子所走过的弯路、犯的错误时,要比单纯写辉煌,给后人带来的借鉴意义更大。我唯一担心的是,十个手指不一样齐,父母要因势利导,千万不要因为别人行,自己孩子也行,别人这样做,我们也要这样做,盲目牺牲了孩子本身的特质,孩子成了实现父母梦的工具,如果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孩子自暴自弃,父母备感失落。如果各式各样的父母讲出各式各样的真实,远比一个父母讲出一个成功的模式更加有教益。

在下一步的创作中,您会对既有的素质教育图书有所突破吗?

目前想写的主题和内容,几年也写不完,我会按照不同的主题,一直写下去。除了已经完成的三本美国教育系列之外,我本人在美国曼哈顿商场上,已经拼杀了十年多,商场上的故事很多;还有,我已经进入不惑之年,婚姻路上走了近二十年,感受得太深切了,特别是在中西大文化下冲击出的产物,有太多可以写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新的主题,我每天都在思索,每天都要写作,就如一个初恋的少女,投入进一场赤热的恋爱中。我常常对自己说:“如果感觉和记忆能像水闸就好了,开时再开,累时就可以关上。”可是,它不是,我也不知道这种激情能伴我多久,只是想好好珍惜,苦苦地享受一番。

作为一位长期居住在海外的作者,我不得不承认:也许我们会比美国人更了解中国,也许会比中国人更了解美国,但是,在人们常常标榜“专家”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我。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我竭力让自己在多元的文化世界里,冷静地醒思、沉淀和超逾。

今天写作的执著已经变成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选择了写作,就注定了寂寞,是使命感、责任感,对读者的钟爱,和对编辑、友人、亲人的感激,支持着我“成长”。我会一篇再一篇写下去,书嘛,一本再一本地出下去,因为“我思故我在”。

据悉,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已计划将陈屹的三部著作系统编辑成《旅美作家丛书》出版。曾先后在两家美国著名公司担任公司主管要职的陈屹,只是因偶然间看过《泰坦尼克号》,引发出她“藏在心底的秘密”(英文作品名),这就是她后来被翻译成中文的处女作《初恋》。没想到这是陈屹写作生涯的开始。接下来,她的创作是全身心的投入。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会长、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共同主席冰凌先生在一次作家作品研讨会上说,“陈屹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的严肃作家,她所关注和描述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中美教育比较问题,告诉人们的也不仅是表面的真实。她的作品具有一般作品所没有的穿透力,透彻而有力地解剖人类自身建设的深层问题,读了以后,令人有利刃刮骨的感觉,不仅真实而且疼痛。陈屹是个具有非常潜力的作家,目前她的创作才华远没有显示出来,她的小说和诗歌在不久的将来定会给读者带来惊喜,那时才真正显露陈屹的真面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