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徘徊在素质教育的门外

2001-10-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优良综合素质人才,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如何使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并且使素质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逐渐形成规范,取得经验。近两年来,我国中、小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做了多方面试验,并与此相应地出版了一些书籍。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图书出版一浪高过一浪,似乎不挂上“素质教育”的名分,就难以打入市场。在韩寒与矿矿的讨论之后,我们的话题再次引入素质教育,旨在反思这种仍在蔓延的出版现象。教育固然是读书的核心市场,但其生命力是否能长久地保持旺盛,是需要冷静地观察与判断的。

素质教育呼声高

1998年,定位于“一本改变您孩子一生的书”的《学习的革命》,第一次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点;1999年,留美博士黄全愈写的《素质教育在美国》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再次明确了素质教育的概念,掀起了素质教育图书出版的热潮。到了今天,“素质教育”成了一个“筐”,似乎什么都可以放进去,又不知该往里面放些什么。

万卷图书策划中心首席策划何乐辉认为,图书市场中打着素质教育牌子的图书有几类:一类是介绍成功经验的个案,比如《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教育在美国》、《放飞美国》以及后来的《清华女孩》等,个案类的素质教育图书科学性、实践性、操作性强,对家长和孩子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比如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卡尔·威特出生时的略微痴呆,到八九岁就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9岁进入了大学、14岁取得哲学博士学位。这本书就是讲述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父亲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千万别“管”孩子》尽管宣传的是自主教育的理念,但这个理念是从主人公陈宇华的成长历程中提炼出来的。

第二类将能力纳入素质教育,比如武汉大学出版社的“21世纪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丛书”,包括《创造性思维训练》、《英语创造性听说读写》等;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后作家出版社推出的系列获奖图书,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三色作文冰激凌》,也可以纳入素质教育。前者是作文教育改革的结晶,尽管“一篇作文进大学”已成历史,但参加者仍有增无减,不但获奖作品集成为畅销书,《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丛书》也陆续出版;后者是作文能力的培养训练,是肖复兴父子二人根据自身对作文的体验,对北京、上海、南宁三地高中生的60篇作文进行细致到位的评改,这本“另类”的作文书,有别于那些一黑到底、耳提面命的作文辅导书。无论是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还是培养他们非功利性的写作能力,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第三类就是名人写或写名人的文学作品。比如《傅雷家书》、《超越自己》系列图书。古今中外,有许多教育成功的先例。有被誉为“低能儿”的爱因斯坦,还有淘气的普京……都是经过适当的教育,成为伟人的。刘墉的《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系列和《萤窗小语》一套4集(漓江出版社出版),是他专门写给独生儿子看的,已经成为很多中学老师向学生推荐的必读课外书之一。该书责编李海鸣认为这三本“励志书”不仅很好读,而且有一个最大的功能特点,就是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孩子们心里所有的疑惑与最普遍的坏脾气、各种各样的缺点、弱点,都可以从中找到令人心服口服的分析与解决办法。在这些书里,天下父母亲所想对孩子说的话,他全帮你说了;父母亲没想到的话,他也帮你想到了。而且,他擅长说理,懂得怎样说,年轻人才能接受下来,真正听进心里去。

图书出版“连环套”

《素质教育在美国》、《家庭教育在美国》之后,黄全愈又完成了《玩的教育在美国——素质教育的摇篮》、《素质教育在家庭》。此外,四川人民出版社的《我家有个小鬼子——中国孩子在美国》也炮制出笼,《素质教育在日本》、《素质教育在西方》、《素质教育在中国》等“孪生兄妹”也纷纷面世。

中国经济出版社10月份刚出版《千万别管孩子》,一个月后现代出版社就跟进《孩子不能不管》,作为“注意力系列”丛书推出,从而引发了一场孩子究竟该不该管的争论。

《哈佛男孩张肇牧》、《东大男孩王欣华》、《剑桥女孩孟雪莹》,与《哈佛女孩刘亦婷》似是一母同胞,除了出版社不同,其选题和设计都让人心生联想。

只因刘亦婷的母亲回顾培养女儿的成功时得益于《卡尔·威特的教育》,于是19世纪的卡尔·威特被“挖掘”出来。

紧接着,又有出版社不失时机地推出《中国家长解读卡尔·威特教育法》……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简单地拿来别人的书东抄西凑。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我培养天才》就是以黄全愈和周泓(《赏识你的孩子》作者)两人的图书内容为主,只是将第一人称改用第三人称,封面用了黄全愈和周泓女儿的照片。

素质教育图书的出版,已经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其出版居然像中了“连环计”一样,每一本成功的图书出笼,成为出版人的偶像,他们不放过一丝一毫可以再做文章的细节,力图再找到新的卖点和热点。但是,如果能策划成功,却需要大动脑筋。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责任编辑杨葵就是一个有心人。他说:“做优秀畅销书是每个出版社编辑的共同愿望。但是每年畅销书就那么几种,谁都看得见摸得着。《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书一直高居非文艺类图书的榜首,我买了一本,回来仔细研究,结果收获颇丰。简单说来,就是发现了‘素质教育’这块新大陆,直觉到素质教育类图书的巨大市场潜力。《素质教育在美国》摸到了图书市场的脉,但又有着明显缺陷,比如说的是美国的事,理论较多,实例虽有,但流于零碎,缺乏深入典型的个案分析;等等。而所有这些我看到的毛病,就是我接下来要做素质教育图书的过程中必须要避免的。选题确立的经过,表面看偶然成分很大,但仔细想想,如果没有对图书市场的分析,就想不到往纯文学以外拓展选题范围;如果没有对市场的敏锐观察,就发现不了《素质教育在美国》,从而也就感觉不到素质教育图书的潜在市场。”

据北京图书大厦提供的信息,《哈佛女孩刘亦婷》风靡各地,登上了全国各大书店销售排行榜的首位,但其余的“哈佛”“同胞”并不走红。显而易见,如果只是单纯地跟风,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读者并不买账。

素质教育图书问题多

《哈佛女孩刘亦婷》现已发行了130万册,被业界认为是成功的策划。实际上成功吗?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室副主任孙宏艳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充分发挥潜能的教育。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才能因材施教。如果130万个家庭在看这本书,都照着一个模式培养孩子,后果将是可怕的。那么为什么这部书还在畅销?读者看中的是她在18岁时同时获得四所美国名牌大学青睐的经历,看中的是塑造她的父母从其出生开始将其进行先进的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望子成龙的父母和渴望实现自我或者希望像刘亦婷那样到国外名牌大学留学的孩子们,纷纷聚焦刘亦婷和这本记录素质教育经历的书,希望从中找到灵感,找到力量。有调查表明94%的家庭希望孩子上大学,实际上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孩子如愿以偿,所以《哈佛女孩刘亦婷》还是受大多数家庭欢迎。

明知跟风、选题重复严重,但是已经有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在大谈走市场的时候,谁还能静下心来研究图书,真正想到引领图书的出版前沿,而不仅仅是陷在唯一的热圈里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呢?

《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黄全愈说:“书的销量大,并不是因为我写得多么好,而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需要呼唤素质教育。我所看到的现象困惑我才想到研究这一问题,并不是国内讲素质教育时我才想起要写素质教育。我也不是写自己的孩子,而是写教育,孩子不过是教育中的观察对象。我写书不想几个专家能看得懂,而是想把我的理念尽可能推广到人民大众中去。”但是后来的如法炮制者似乎并没能理解这一最初的创作动机。

在漫卷成功的素质教育图书之后,《北京青年报》的专栏作家陈屹结集出版了《美国素质教育大参考》。该书经销商刘洪认为,作者陈屹所传播的教育理念,是对留洋教育“虚热”状况的一种真实体现。留学热的现象似乎是进步,但出国后面临着教育冲突及文化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经过痛苦的褪变适应海外的环境?陈屹的《美国素质教育大参考》,在中美教育实证的对比过程中发现各自的长处或短处,从而教会留洋的孩子如何适应生活。这本书最大的卖点首先是作者的立意,她是作为中西文化比较的传播者。她真实地提供了许多教育实证,为关注教育问题的专家、家长及孩子都提供了一种参照和比较。

何乐辉认为,素质教育图书出版范围广,销量大,个案类素质教育图书跟风现象严重,估计会呈下滑趋势;下一步有望畅销的将是心理学素质教育丛书。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知识的快速传播。许多科学理念正越来越快地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大多数中国人对心理卫生科学知识还知之甚少,而今天,让一个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承认个体在发展中应当求取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并重,不再是什么难事。浙江出版社的“青春期心理素养丛书”、海燕出版社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丛书”等都是为满足这一市场需求而编写的。

素质教育图书让人眼花缭乱,如何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似有些大海捞针。父母望子成龙无可厚非,但应该从科学的教育入手,不能一味的娇惯,也不能只相信棍棒底下出才子。大多数人读书更趋向实用性,所以教材市场最大,其次才是素质教育,教育永远是一个读书的核心市场。出版人、发行人都在寻找有图书生命力的品种。我们不能指望读一本书就立竿见影,而应注重精神的、理念层面的文化建设。正如刘洪所说:“图书这种产品是精神的产品,我们必须赋予其价值取向。发行商在商言商,我们必须研究市场,顺应市场,同时更要引导市场、提升市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