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知音”书评

2001-12-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香港散文家迈克说得好“每本书纵有千般哀怨,万种风情,都凝固在封面与封底之间。除非有一只好奇的手,把它们打开。”这就要仰仗于书评文章了。

现在散见于报端的文学评论,有的像媒婆,鼓三寸不烂之舌,极尽赞美之词,有广告宣传之嫌;有的像推销员,引大量书中内容,加若干时髦术语,缀连成篇,宛若一份产品说明书;有的像法官,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用公文体语言分类定性,评判是非;有的则像恋人,情人眼里出西施,心灵之约显性灵。其书评的“文字是肉做的”(董桥的书名),有笑声,也有泪影,它蕴藉着评论者的人格风韵和审美意趣。

这种“知音”式的书评,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评论者沉醉于作品人物心灵的解读与心理的剖析,并竭力寻觅与他自己的思想、感悟相契合的内质。在评论作品的同时,品味自己,也评品人生。它使书评者的笔触逶迤在人物命运的蹊径上,流盼在人物的内心世界里,在精神对话中,揭示生命的疼痛与鲜亮——精辟的见解、丰盈的感悟、独特的隐意,便在文采飞扬的字里行间缓缓流淌。展读之下,有炎炎的午后瑶琴一曲吹来阵阵薰风,一缕淡淡的思绪盈然注满心头。

至于“知音”式的书评,能否打动读者,引起购书兴趣,那是各人的缘份了。正所谓一百个不同的读者,就有一百部不同的《红楼梦》。我欣赏董桥先生的话:“书本像世事,摊得开的,骗不了人”,“我并没有答应送你一座玫瑰园!你再翻清楚才决定要不要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