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者马昌仪先生为恢复《山海经》的真面目,给读者与研究者提供一部见之于古代珍本,有观赏、收藏和学术研究价值的真正的《山海经》图集,历数年苦功,搜集了10种明清古本《山海经》,找到了2000多幅图,又从中精选出1000幅,予以梳理、考辨、研究、解说,成就了这部《古本山海经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为出版者,我们对这本书最初的判断是:地道的学术研究专著,具有文化积累价值,但读者面窄,市场空间不会太大。我们当时也没有对该书进行宣传和炒作的念想。但该书出版后,市场的反应之好、之快,却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上市仅20天,4000册书已悉数发完,社里决定再印,为稳妥起见,请业务员就销售情况做了调查,结果发出去的书80%以上已售完。这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奇怪。然而,市场却是最真实的,最可信的,它看似变幻莫测,充满了偶然性,却自有其必然性的规律,弄明白这个道理,无疑会有助于我们对图书市场的认识和把握。
分析起来,就学术书而言,读者是否购买,通常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书本身的文化含量,二是读者的现实需要。《山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国古代文明的宝籍,是各门学科取之不竭的源泉,与它直接有关系的学科有历史学、神话学、考古学、人类学、艺术学、民俗文化学、古典文学等等,对其感兴趣的学者有可能是多学科、跨学科的;因其家喻户晓,且有神秘性,非专业人员也会有了解、阅读的兴趣。《古本山海经图说》中既有《山海经》经文,又第一次集中展示了大量的山海经古图,这些图对理解《山海经》这部本来以图为主的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作者所做的不是简单的资料汇集,而是以自己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统领全书,对选录图像源流的考辨、版本的比较、意蕴的阐释,均见其厚积薄发的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以说,《古本山海经图说》填补了学科研究的空白,是当今《山海经》出版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可读可藏的工具书。有不少读者反映,这部书虽然价格不菲(定价76.00元),但内容厚实,形式古雅,沉甸甸的,物有所值。
由《古本山海经图说》的意外热销,我们也体悟到了只要图书具有内在的文化含金量和阅读收藏品质,读者自能洞见它的价值。在这一点上,万万不可低估了读者的判断力和鉴赏力。据一些零售商称,购买者除了一些专业的研究者和具有较浓文化情结的读者之外,也有许多对灵异传说和自然探索好奇的读者。所以图书出版营销中的市场细分和产品自身的质地至关重要。
读者对《古本山海经图说》的认同和接纳,还有助于我们对图文书的深入理解。可以说,《山海经》是最早的有图有文的书,堪称中国图文书之鼻祖。它的文字最初来自于对图的注解,后来逐渐独立成“经”。山海经文历来是古书中最艰深难读的,除了时代久远、文辞冷僻、内容神秘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文脱离了产生的母体——巫图,更会令人不知所云。所以,历代注释大家都是根据山海经图像对经文加以校注的。历史上,山海经图、文虽经分分合合,也都可以各自独立成书,但只有结合为一体,才能互为补充,有益于阅读和研究。真正的图文书,图和文都是有机的组成部分,是相互依赖、相得益彰的,但又都可以供独立阅读。《古本山海经图说》对今天的许多读者的一个很重要的吸引力就是,你可以读不懂经文,但皇皇1000幅古图,已足以满足好奇心,从而激发出无限的想象力。这一点也启发我们,对“通俗读物”之“通俗”应该有新的认识。通俗不应是单纯的简单、明白,更不是低估读者欣赏能力的降格以求,而应是在形式整合上以古为新,又适当地“逆时而动”(即与时代的某种流行形成一定互补关系),应是与读者更有效的沟通方式。为此而在图书内容和形式上的探索,正是出版者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读者对《古本山海经图说》的认同和接纳,是对这本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肯定,这中间装帧设计、印制工艺的作用不可低估。这本书的设计秉承了山东画报出版社图书装帧的一贯特点,形式服务于内容,设计力求最大限度地彰显出内容的独特性和本质。这本书装帧上不花、不噪、不俗,给人以朴素、沉稳、厚重之感,这既符合内容的特点,也与这本书独特的购买、阅读群体的审美趣味相吻合。长20开本(787×1092毫米)的选择,既为了大量图片的摆放,也使这本书更易于收藏,使之更具有工具书的感觉。内文纸张的选择和双色印刷,都使书更显珍贵。封面特种纸的选择和特种印刷工艺的应用,为整本书在古朴的底蕴之上增加了现代感。今天想起来,这零零散散的哪一点对全书的成形,都不可或缺,甚至至关重要。通常以为书的营销重点在于选题策划、宣传和市场运作等环节。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营销在微观制作上就有许多可以大有作为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