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报工具化

2002-01-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报载某学报同一期出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公开发表的,另一个是不公开的,所发文章水平不够,但可以应付评职称。众所周知,学报是学术论文的载体,是学术研讨的园地,以繁荣学术研究、交流学术思想、探讨学术问题为宗旨。鲜明的学术性,是学报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学报文体与其他文体的根本区别。此乃常识,无须多言。但是如今学报的学术性在减弱,两个版本的出现,不过只是荒唐的一例。

全国有一千多所高校,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学报多达千余种,每期刊载的论文总数当以万计,学术价值高的固然有,令人拍手叫好的也有,但毕竟不多;相当一部分文章颇不尽如人意,也是事实。其表现,就内容而言,最突出的是没有学术见解,或堆砌材料,述而不作;或人云亦云,缺乏独见;或东拼西凑,不知所云。就结构而言,有的论点模糊,论据不足,论证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还有的文章不过是一般的体会、讲话,没有理论思考,根本称不上论文,等等。诸如此类,令人感到渐有成风之虞,其弊端,一是助长浮躁短视的学风,二是降低学报的质量,三是耗费读者的时间和精力,四是浪费纸张油墨。

学报质量滑坡,固然有众多因素,但把学报当做评职称的敲门砖,恐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不错,论文可以成为评职称的一个依据,但学报却不是单纯评职称的工具。学术论文是学术研究成果的理论总结,没有科学的、扎实的、富有创造精神的艰苦研究,便没有反映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仅仅只是为了评职称而写,是难以有学术创见的。真正的学者,绝不把职称当作研究的目标,在他们看来,有没有职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研究。可惜有的学报有意无意给平庸低劣的“论文”提供了发表的机会,比如凭“关系”发稿,比如只发“内稿”而拒绝有质量的“外稿”,比如出售版面,只要交“版面费”便不问质量等等。学报不严格审稿制度,把住学术这个关口,恐怕连质量都难以保证,何言提高?长此以往,学报难免不沦为单纯获取眼前功利的工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