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内容结构上的创新。该书的内容包括工业近代化的发展道路、农业的早期产业化经营、工业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化、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机制、产业化的保障体系、集团动力与历史走向、早期企业家与国家及社会的关系、历史人物的角色转换、人格与思想演变的深层发掘等9个方面。这9个方面,从各别内涵来看,有的在过去的有关研究中已有所涉及,但是该书从新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有的是过去没有提出过的新概念、新问题,如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机制、产业化的保障体系、集团动力与历史走向等。从整体构成来看,以分析张謇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中心线索,集中体现了张謇生平最突出的两个层面,即创建“大生”产业集团的发展过程和模式特点,以及张謇本身转变的缘由和状况,也就是书中所提出的“以产业结构为核心”和“以人为本”的研究重点和模式。在具体的研究中,将两者融为一体,把人与事密切结合,避免了顾此失彼的现象。这种内容结构,较之过去的有关研究,内容有较大的扩展,视野更加开阔,结构更加合理,进一步突出了张謇及其所创建的事业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其次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该书既把张謇一生最突出的产业活动和个人转变作为研究重点,其研究方法自然就要以社会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为中心。这两种方法虽然也是过去张謇研究中普遍运用的方法,但是往往是分而用之,也就是在研究张謇的经济活动时采用社会经济史的方法,在研究张謇的思想状况和文化活动时采用思想文化史的方法,而该书则注意这两者的对流,即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尽量兼顾这两个方面的内在关系,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在以人为本剖析张謇时,关注其背后的社会,经济背景;在以产业结构为核心考察时,则关注其潜在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此外,该书特别注意点面结合、由点及面的研究方法,把张謇个人及其活动与其相关的各类社会群体及社会状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注意把张謇置于士人群体、江南工商业资本家和立宪派等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加以铺陈和讨论”,由此更加明显地反映出张謇的多重社会角色,及其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
第三是研究思路上的创新。在历史人物的研究中,往往难免会出现“情感化”和“绝对化”的现象,即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出现“研究谁就喜好谁”,或把研究的对象评判为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这种现象近来虽已有所改变,但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该书特别注意避免这种现象,在基本原则上采取“同情地理解”这一新思路,“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张謇和他所从事的事业,‘勿爱其长而护其短,勿恨其过而并没其功’”。在实际研究中注重考察张謇的个人特性和转变实情,认为张的变化是一种“复合转变”,即其社会身份的变化对时代变迁有着极强的“适应性”,其观念意识的变化则不是径渭分明而富有“模糊性”,而这两者又互相交织在一起。并努力动态地展现了张謇的转变过程,既考察张謇转变的自身基础和社会背景,又观察和解释张謇每一次转变的本身意义,使人读来感到既客观真实,又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