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他的病床前,默默地看着他安静地闭着双眼离去;我的心也随他离去,突然觉得一切寂然无声。
我哭!不仅因为我失去一位恩师,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失去了一位在他身上可以获得信念力量的长者。我几十年在他身旁,深切感受到的是他那颗求真之心;不仅对别人,而且首先对自己。
他的一生是历经艰难、坎坷的一生,但他从来不忘做人之道、立身之本。他不是一个在年轻时候便入党的革命者,但他接受了“五四”文化精神的启导,因此保持了中国知识分子博大的人文情怀和忧国忧民之心。
在沦陷时期,他面对敌伪的迫害,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抗战胜利以后,他面对反动统治的肆虐,坚持了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新中国建立,他面对左倾思潮的泛滥,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反思的精神。
我常思索,是什么使他坚持这样一条人生道路?这和他从小便尝尽了人间辛酸痛苦,以及很早便进入新闻界,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很有关系。这,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他立足现实的精神;虽然,他是一个勤于读书、善做学问的人,但却没有因此紧闭书斋之门。对于他来说,什么事,都要追问一个为什么,不肯敷衍了事、随遇而安。
我们都很亲近他待人谦和、处事踏实的作风,我们尤其钦佩他在是非面前,不肯妥协的态度。记得在反右运动中,他曾批判了石挥和误伤了傅雷,但他绝不因此而掩饰自己的错误,把它推托给当时的环境,而是决然袒露自己的心迹,公开承认错误,进行彻底的自谴自责,并且记在心中,时时深自忏悔。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肯一时一刻失掉自己的求真之情……
他之所以不去考虑个人得失和涉及有关人事,坦然地提出了关于对张爱玲的文学评价问题、有关梁实秋的《抗战无关论》的是非问题,以及准备提出由于鲁迅对施蛰存的批评一文而形成的历史影响等等,也都是因为他的一颗求真之心。虽然他不是文学史的研究者,但他也不能无视历史留下的这种失误。
同时,他对于现实中出现的一些敏感问题,虽然别人噤若寒蝉,不愿多置一词,但他却要站了出来,在会议上坦率陈言;他绝不愿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深藏心中,做一个玩世不恭的人。他自信自己的真,正是对人民诚的表现;既然几十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又怎能因一时的顾虑而践踏自己的信念呢?
我们都很赞赏他的散文作品所取得的高度文学成就,他的别具一格建立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修养基础上的文风,确是独辟蹊径,为我们带来别有一番的审美意味。而渗透其中的,则是他对人生的真情实意,一字一句皆是他的发自肺腑之言,而他那抒写家乡风土人情的文章,更是让你感受到一个孩子对母亲的生命交融之情,犹如一片清澈的溪水,从我们心中流过。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历经了人世的风雨沧桑,但却永远保留他对生活的真诚……
求真之心,是柯灵老师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精神示范。
在《文汇月刊》的最后一期的封面上,我们刊登了柯灵老师的照片,人们都说这是一张最能让人们感受他的性格底蕴的照片:他的谦和踏实的风彩,他那内含的坚定、沉着,以及在那眼光中流露出的对世界叩问的锋芒。
是的,他的求真之心,必然要不断向这个世界提出叩问。(本文是作者为《柯灵传》所做的序,该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