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场经济的一般状况来看,一个成功的产品所设定的目标顾客群必然是有针对性的、明确的。科普书也一样,要想在图书市场上站住脚,必须读者定位准确,不能贪心求“大”。对于科普图书而言,笔者认为读者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第一类是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可塑性高,求知欲旺盛,是最广大的科普受众;第二类是广义上的文化人,包括人文社科学者、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各级教师、大中专学生和领导干部,他们有比较多的阅读时间,对知识、文化、思想有比较大的需求;第三类可归入所谓的城市白领阶层,这类读者的数量正在逐渐扩大。伴随着科普书读者群体的分化,图书市场上也出现了与这三类读者的需求和趣味相对应的三类读物,分别是知识性科普(如数量众多的“十万个为什么”和“百科”图书)、文化性科普(如一般所谓的“科学人文”图书)以及休闲性科普(此类图书数量还不多,但预计今后将成为出版热点)。在细分读者群的基础上,出版界还推出了一些新的类型图书,有望在2002年及往后的一段时间内有突出表现:
一、科普助学读物 许多面向中小学生的科普图书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日益加入“助学”元素,试图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己任而吸引家长掏腰包。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如安徽科技出版社推出的“中学新概念课外读物·科学发现对话集”丛书,该丛书包含《课余谈电》、《课余谈原子》、《课余谈原子核》等3册,该套书把中学的学科知识和科学史有机地结合起来,虚构了科学家有关其科学发现的一些对话,帮助学生们了解历史上那些伟大发现是如何完成的,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书中最后还附录了每次对话对应的中学课本的有关章节内容,某种程度上很像是教辅。还有如广西科技出版社推出的“小学课外读本——科普作文精选”丛书,每学期设置一本,精选中外科普佳作,使小读者既可阅读到优秀的散文精品,又可学到有关的科学知识,一举两得,别具匠心。当然,在助学读物中,最常见的还是按“数理化天地生”分类的科普知识丛书和中小学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图书。
二、图画本科普书 2001年,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漫画金头脑丛书”以漫画形式图说达·芬奇、牛顿、达尔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爱迪生等大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贡献,上市后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该书也获得了第4届国家科普图书奖一等奖。对于低年龄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图文并茂甚至以图为主的科普书应该是很有吸引力的,相信出版界还会策划出版图画更加精美、内容更加适宜的此类图书。
三、科学人文图书 某种程度上,此类图书也可以认为是人文社科图书的一种。第一,这些图书的出版者很多都是社科类或者综合类出版社,如出版“科学人文”丛书的三联书店,出版“大美译丛”、“支点丛书”的吉林人民出版社等等;第二,这些图书在一些书店里往往被归入社科类上架;第三,这类图书的读者很多都是人文社科学者等所谓的文化人,而较少是理工科出身的科研人员。可以预见,科学人文图书今后将进一步突出人文性、思想性,在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伴随着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大,关于科学与反科学、科学与宗教、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对文学和艺术的冲击、科学与伪科学等课题的著作将大量出现。
四、白领化的科普读物 伴随着白领阶层的出现和壮大,面向白领的科普读物将成为新的增长点。这类图书也可归入科学人文,但与科学人文相比,少了几分严肃性,多了几分趣味性,其选择的主题往往颇为另类,其写法往往以小见大,信马由缰,随意自然,其涵盖的内容往往包罗万象,其视角往往为散点透视。像以前由正源图书公司推出的“另类丛书”中的《漂亮者生存》、《器具的进化》、《垃圾之歌》、《地图的力量》,像2000年获“《Newton-科学世界》杯科普图书奖”“十大科普好书”称号的《避孕药片》,像去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气味》、《视觉工厂》等,都可归入此类。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记者又看到由华龄出版社推出的“生理人文系列图书”,其中《乳房的历史》在漫长而神奇的乳房历史之旅中,揭示了乳房的多重文化意义:乳房崇拜、情色意义、政治的乳房、心理学的乳房、商业化的乳房、医学上的乳房、女权主义的乳房,等等,内容庞杂,思想却不乏深刻,令人拍案称奇。此套书中《人这种动物》、《人类性的进化》、《哭的奥秘》等也颇具白领气息。
五、高档科普画册 随着人们购买力的增强,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价格不菲的铜版纸彩色印刷的高档科普画册将有出版空间。2001年,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球故事》、《内在宇宙》、《星际旅行》,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时间简史(插图本)》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这表明,高价位的图文本科普书是可以被市场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