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能不忆蜀葵》的惊叹

2002-01-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虞静 战英 我有话说
读张炜长篇小说《能不忆蜀葵》,感觉其语言幽默简洁,富有张力;叙事风趣浪漫,挥洒自如,让人羡慕。

面对这部生气勃勃的小说,我们不由地回想起他早年创作的轰动文坛的《古船》,那时作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之后紧接着又出版了《九月寓言》、《家族》、《柏慧》等长篇和《蘑菇七种》等一百多部中短篇小说。六年之后,在世纪之交,我们又陆续读到了他的《外省书》和《能不忆蜀葵》。十六年光阴,六部重要长篇问世,从艺术形式和内容来看,没有一部相互重复。如果从我们读到的最早的短篇《木头车》算起,创作时间是1973年,可见在长达29年的文学生涯中,张炜的创作不仅是连续的,而且始终保持着蓬勃的创造力,没有一点创作萎缩的迹象,这真是令人惊叹!

《能不忆蜀葵》讲述了一位性格独特的天才画家的故事,通过其复杂的人生经历来解读人性、艺术、友谊和爱情这些亘古不变的奥秘。十几年来,张炜着迷似的不倦地探索着这些奥秘,从抱朴、柏慧、史珂和淳于阳立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探索的印迹。画家淳于是一个性格十分鲜明又十分复杂的人,他才华非凡,一生轰轰烈烈却又饱受创伤;淳于的朋友,另一位出色的画家桤明虽本分内向,孜孜不倦,却一样没有安宁的日子,甚至难以维护自己生存的尊严。他们虽处于性格的两极,但同样都是孤独、无奈和尴尬的,“尴尬的全部原因也许是,自己在一个物质的时代却偏偏选择了艺术……”透过淳于和桤明的故事,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复杂的时代天才与客观世界难以回避的紧张关系……

这部小说的内容既然是写画家的,自然要求作者具有相当的艺术修养。从前不久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图文并茂的《远逝的风景——读域外画家》中,可以发现张炜在绘画方面做了多年积累,悉心观摩过卢浮宫、奥塞、慕尼黑、大都会等世界一流的美术馆,研读过许多艺术大师的作品,对西方绘画艺术的历史并不陌生,对色彩、技法等也相当敏感,有其独到见解。我想他从绘画艺术中一定也汲取了不少写作灵感,这对他创作这部小说想必是大有助益。

书中人物桤明在观看画展时曾有一段感想:“他非常重视不同画种的融合……其中一些顽强的生命,到了最后总有一次蛮横的冲刺。顽皮者则更像儿童了。也有人屈服了,不过这屈服是用嬉戏和荒诞表达的,如毕加索……”我想这也是作家本人对艺术的深刻体味吧。他抓住了艺术家的主要性格特征,熟练地使用了幽默、夸张和浪漫的手法,从而使小说人物摆脱了所谓“现实”的羁绊,更加自由、灵动和饱满。这一点在淳于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淳于弟子蛐蛐、谷仓的对话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淳于签名要用“花体字”,沐浴要用草药水,一文不名却要送心爱之人一座小岛等等,都令人感到妙趣横生。

面对一群奇特可爱的人物形象,我们在会心交流的同时,自然会猜测作者留下的悬念般的结局:主人翁淳于阳立怀揣蜀葵出走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是单纯的出走?还是去寻找意中人雪聪?也有人说他已经自杀了,我想多数读者是不希望他去寻死路的,因为他们被这个性格怪僻而心地善良的家伙深深感染了,继而生出同情之心……

于是,我们在读完这部小说的时候,眼前便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人哪,弱小无助的动物,成年累月被自我编造的强大假象迷惑和欺骗,实际上倒真是非常可怜,人就在这些假象之间踉踉跄跄……”

(《能不忆蜀葵》张炜著华夏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