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说,鸡汤文学的大部分代表作语言清新,哲理明晰,情感隽永,尤其能慰藉青年男女的心灵。而且鸡汤文学采取的是典型的两段式,即先叙述一个小故事或描写一段景物,再由此产生顿悟,带出哲理或抒发情感。这颇得古典诗歌中绝句的神韵,绝句同样也是以情结景、以景带理的简单的两段式。中国人正好有很强的绝句情结,鸡汤文学既有现代的语汇、现代的情调、现代的包装,又符合中国读者千百年来形成的审美定势,因此它的走红不是偶然的。
鸡汤文学和流行音乐一样,同属于快餐文化的范畴。快餐文化的几大特征,鸡汤文学也都具备。一是纤巧化。为了更方便、更快捷、更广泛地为大众接受,鸡汤文学大大降低了接受的难度和长度,它和流行音乐都是小的、短的、巧的、甜的、媚的。二是程式化。鸡汤文学简单的两段式很容易成为新八股,正因为如此,很多作品给人以似曾相识、千文一面的感觉。而且文字太顺了,也太油了,见解很快就滑了出来,快得无声无息,不耐读,给人一种轻飘的感觉。三是具有造梦功能。鸡汤文学营造了关于人生的甜美、温馨的梦幻,用小巧的圆满结局来回避和消解现实生活中大的矛盾和冲突。它是粉饰人生的,而不是冷峻地直面人生的。可以说它把人生小化了,把世界小化了,也把文学小化了。
在这样一个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文化氛围中,鸡汤文学作为文化快餐的一种形式,只不过加了一层轻薄的哲理化和温情化包装,剥下这层机智、轻灵的外衣,剩下的或许只有矫情与肤浅而已。
人生中除了“花草月亮、胆怯的爱情、小模小样的哲理”(李敖语)外,还有大的苦难、大的彷徨、大的矛盾、大的抉择、大的使命、大的追求,这都是鸡汤文学没有表现也无从表现的。只阅读鸡汤文学,就像只读绝句而不读史诗,只听流行乐而不听交响乐一样,是无法获得完整的艺术体验的,同样也是无法获得完整的人生体验的。此外,真正伟大的艺术,往往是艰涩的,接受起来并不轻松,并不带给受众轻盈、甜美的快感,相反,它带来的是惊异、震憾、战栗,乃至绝望。
鸡汤是甜美的,养分也挺丰富,但一味食用也会导致营养失衡。应该多读些有激情的文字(补锌),多读些有血性的文字(补铁),多读些有骨感的文字(补钙),你的阅读才算完整。
(合肥市《少年博览》杂志社莫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