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家住劲松三区的邱钟惠早早起床,由家中的阿姨开车,将自己送到体育馆路的邱钟惠体育用品公司去上班。这位元老级国手,经营这家店已经有7年时间了。投身商海,改变了她的人生,也使她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她的种种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1973年,我离开了曾经生活、奋斗过的乒乓球队,这是一个运动员在极其矛盾复杂的心情中作出的选择。冠军是没有终身制的,最佳的运动年龄无情地离我而去。我跨进了体委研究所的大门。”
1981年9月,邱钟惠跨进了北京外语学院的大门,她的这一举动令风华正茂的同学们难以理解,她自己也笑称是“受洋罪”。正是在人生的黄昏时节,那段难忘的大学生活把她带到了青春时代,使她的生活,变得美好而充实。
人的一生,有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机遇,一生与乒乓球打交道的邱钟惠,意料不到竟然会扮演一个纯粹的女人角色——外交官夫人,1985年2月,她的爱人韩模宁被任命为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科技参赞,12月16日,邱钟惠与先生一起乘火车来到莫斯科赴任。“使我感到惊奇的是,在外国人心目中,中国就是乒乓世界,他们甚至认为每个人都会打乒乓球”。在莫斯科,邱钟惠将她与徐寅生、李富荣合著的《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一书翻译成俄文出版,以便让苏联教练员领悟中国乒乓球的精髓。
在第38届世乒赛之际,使馆文化部建议与苏联外交部进行一次友好比赛,邱钟惠成为当仁不让的裁判。“比赛开始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以球会友的友谊赛,不必那么正规。于是我将比分颠倒报,引起在场观众一阵阵大笑。友谊比赛结束,我方获胜,但对方也没有吃‘鸭蛋’,赛后双方共进午餐,谈笑风生,这就是我引以为自豪的乒乓外交生涯。”
80年代初,当商品经济的大潮席卷中华大地时,不少体育明星成了弄潮儿。当时,朋友们劝她:“你应该下海,发挥名人效应。”
进入90年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亲眼目睹‘海外兵团’的冲击对中国体坛所产生的严重影响。一些在海外打球的运动员,一天的工资相当于国内运动员一个月的工资。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在国内时仅仅打过团体冠军而已。”
邱钟惠决定下海经商,在商海中闯出一条路子。她雄心勃勃地想一炮打响,但商海无情。
1992年初,一家俄罗斯军转民企业派代表来华考察,与邱钟惠的先生韩模宁有接触。经过韩模宁的联系,这家企业发函请邱钟惠前往俄罗斯谈生意。凭着邀请函,邱钟惠办好了出国手续。为节省开支,邱钟惠以押运员的身份搭乘上中国外远公司的一架货机。“登上货机,我顿时傻眼了,密密麻麻的全是货物,连卫生间也被塞满了,机组人员手忙脚乱地为我腾出一个小小的空间,更难熬的还在后面,货机不供应食品,我只带了一瓶矿泉水。过了几个小时,我忍不住要上厕所,可机组人员都是俄罗斯人,根本听不懂我的话,我用英文加俄文说到‘我很需要上厕所’。一个小伙子跑到驾驶舱,翻出一只旧铁桶让我方便。”13个小时度日如年,到莫斯科后,那家军转民企业介绍邱钟惠认识了一些企业,签署了协议。但之后的运作中,邱钟惠并没有赚到钱。
“俄罗斯人喜欢中国的兔毛衣和羽绒服,但当我在1992年12月拖着大麻包去俄罗斯时,我带的兔毛衣和羽绒服都砸在了手里。原来,中国一些倒爷带去的伪劣商品太多,败坏了中国商品的名声。据说有的俄国人买了中国的羽绒服,里面夹的全是稻草和鸡毛,而且鸡毛未经过消毒,时间长了臭哄哄的。白天练摊,在摄氏零下40度的街头,手脚和耳朵近乎麻木。为了省钱,绞尽脑汁,晚上住在莫斯科大学留学生宿舍,一晚上15个卢布,做国际倒爷,损失惨重”。
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乒乓球女子世界冠军,同时也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见证人,邱钟惠曾经获得过多项殊荣。与乒乓球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她,经过艰苦的尝试逐渐醒悟。1993年3月,春天的脚步已经向人们走来,邱钟惠祈盼着春天带给她新的希望。不忍抛弃对乒乓球的那份深情,邱钟惠成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邱钟惠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3月8日这一天,在北京天坛东门附近,邱钟惠的商店开张了,体育界元老荣高棠为商店书写了店名。
谈到现在的许多运动员在退役后选择从商,邱钟惠认为,从商并非适应于所有的退役运动员,因为从事体育运动是单一的,比较简单,不用费太多的脑子,而经商是人际交往,要打通关系,比做运动员要复杂得多,不是人人都能胜任。“我办这家店不是一帆风顺的,初创阶段,我的店有一段艰难时期。因为在此之前,我毕竟对商业知之甚少,经商面临的困难远非我想象。现在好了,企业已经捞回了本儿,进入了良性循环。”
邱钟惠说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创办一所把文化教育与乒乓球运动相结合的新型学校,培养一批既有良好文化素质,又有较高乒乓球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运动员苗子。“有时在梦中,我常常看到,自己和孩子们在宽敞的球房里一起挥拍,当孩子们手捧奖杯向我跑来时,我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您认为自己是名人吗?”记者问。“当然是,这不用我说,是大家公认的。虽然昨日的辉煌在人们的记忆中似乎已渐渐淡却,但在任何场合,人们都会这样介绍我,她是乒乓球史上一个曾经声名显赫人物,对中国乒乓球事业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我想,我是当之无愧的。”
邱钟惠精神矍烁,看上去十分健谈。“我与各个时代的乒乓球运动员都保持紧密的关系,很谈得来,无论做了教练还是还在做运动员,他们有什么动向都给我打电话来告之,出国比赛前后,一定要与我聊一聊,我当然也经常鼓励他们。我是老一代乒兵球运动员,我有这个责任帮助年轻的一代成长。”
说起自己当年获得世界冠军的事,邱钟惠说当时国家奖励了她一套红宝书,即新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在我们那个时代,无论是训练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远远比不上今天,取得冠军的难度可想而知。没有物质奖励,没有这样那样的待遇。现在的运动员多么幸运,拿了世界冠军,国家奖励,单位表彰,回到家乡,更是了不得,魅力四射,跟中了状元一般,省里、市里、县里层层奖励,相比较而言,我也没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时代不同。”
(摘自《传记文学》2001年第12期,王秋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