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兴起的读经活动是为什么呢?
73岁的老人郑千一是华南师大附中的退休教师。郑老太太在职时教的是化学,退休之后却潜心研究起了古文教学。近两年来,为了推介她的“儿童诵经工程”计划,老太太带着自编的讲义,一个人跑遍了广州和深圳的多所中小学。郑老太太说:“让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决不是复古,而是教会孩子自小从传统的经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他们的心灵上撒下诗书的种子,是借古人的智慧培养新人。”她认为,利用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让其诵读经典,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可以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深受传统文化熏陶,这也是经典教育的长远意义。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也表示赞同:“任何一个有很长历史的民族,其文化都有自己的根基,让儿童从小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根基很重要。从小让孩子了解文化根基,他们就会在非常深厚的文化资源里吸取力量。”在专家那里,读经有相当的理由和根据。那么,普通的老百姓又如何看待呢?
记者在网上看到一位叫阿龙的网友这样评论道:“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应该推广。中国的四书五经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凝结了人类和民族的智慧,有很好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我30岁了,前一段时间才认真地读了《大学》、《中庸》、《吕氏春秋》等书,别人都觉得我奇怪,我却觉得受益匪浅。人家说,和一个优秀的人谈话可以得到提高。在读那些古书的时候,就像和睿智的古人在交流,何乐而不为?难道真的只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吗?看着别人的牛排沙拉的时候,别忘记自己还有鱼翅燕窝。”
不过,读经并非一桩简单的事儿。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学教授郭预衡认为,经史子集艰涩难读,在把它们介绍给孩子的时候,应有所选择侧重,同时还要教给他们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还有一些人认为,诵读的范围不应局限于四书五经,而是包含唐诗、宋词等一切优秀的古代典籍。选择的内容要健康、有益,适用于现代社会。使用的方式应新颖及多样化,对象要有针对性,不同的年龄段应侧重不同的内容。
广州市天河区的“五一”小学从1998年起试行读经,几年来效果颇佳。据该校一位老师介绍,她所选经书包括《三字经》、《老子》、唐诗宋词等。学生所使用的教材都没有注释,只有汉语拼音。学生目前不需要完全理解教材的内容,只需要把书熟背下来。
当前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反对灌输式教育,反对死记硬背,强调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读经的做法却与此差距很大,它到底符合不符合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呢?记者咨询了一些儿童教育专家。据他们介绍,机械记忆是儿童的专长,只诵读不讲解对他们来说既无困难也不枯燥,通过读经反而可以提高他们的记忆力。有人甚至认为记忆是天才之母,只有记忆了足够多的东西,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五一”小学的做法并无不妥之处。
台湾的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说:“从儿童开始诵读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20世纪因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而被逐渐丢失了。据悉,现在的欧美也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渐恢复传统的诵读方法。童年记诵的东西肯定会忘记很多,但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它们会成为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
当一些学校的读经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荼的时候,另外一些教育心理专家的观点却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记者采访了国内权威教育心理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冯忠良教授,请他老人家来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冯教授脱口而出:“这个问题很简单,让儿童读经,纯粹是胡闹,非常可笑。不懂的东西便没有用,这种做法毫无科学根据。”当谈到有些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读经可以提高儿童的记忆力时,他反问道,“什么记忆力?这是一个学风问题,那些人都不是死记硬背出来的,却让儿童读经。我小时侯也读过《三字经》,当时根本不懂,毫无意义。‘人之初,性本善’等观点根本就不科学,里面有许多东西都是没有用的。”他接着告诉记者,“千万不要夸大这些东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想想经书里还有多少东西适合于21世纪?”
冯教授说:“当然,四书五经作为历史遗产,应该继承,但毕竟是历史遗产,让高中生去读我不反对,可让儿童甚至幼儿园的孩子读经,去死记硬背是当今教育思想混乱的一个典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谚语,说的是由不会做诗到基本了解做诗填词的格式,现在已没有多少价值和实际意义。有的学校提倡儿童读四书五经,真是不懂得历史,不懂得教育史,这样做是注定要失败的。”
记者在北京海淀区一所小学门口采访了一位家长,他直言不讳地说:“我不会花大力气让孩子背那些诗词歌赋,我更关心的是孩子好好学习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考上好大学才是硬道理。”另一位家长说:“我不否认读一些经书有好处,可是现在我的孩子课余时间要学英语,学电脑,练钢琴,这些对孩子成长也都有好处呀。孩子已没有时间去诵读那些‘子曰诗云了’”。另据记者了解到,北京某中学一位老师让学生诵读经书,很不幸,学生和家长都起来反对。这所学校负责人孙先生称,他们对这项活动很慎重,不会盲目进行。
看来,在目前教育评价体制和社会环境中,要想推广诵经活动,还是阻力重重的。
“春江水暖鸭先知”,当大家争议着该不该读经时,精明的书商们已经敏锐觉察到其中蕴含的商机,及时推出系列传统文化书籍。记者近日到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采访发现,在大厦一楼大厅非常醒目的地方,摆着一长溜书架,上面全部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中国传统文化专柜才开一年,可这一年中买这类书的人特别多。比如,宗教文化出版社的《论语》图文本轻松地挤进了2001年社科类畅销书排行榜,仅这一种的销售量就达到近5000册。”记者注意到书柜上摆放的书:《论语》、《孙子兵法》、《孟子》、《庄子》、《大学》、《中庸》等等,每本书都有好几个版本。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书销售最为火爆,每本能销几千册,有些本子甚至脱销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老私塾”系列第一辑一到货,销售便出现良好势头。
除了这些“原汁原味”的古籍,上海古籍出版社另辟蹊径,推出现代版《庄子》、《论语》、《孟子》、《列子》等系列,由流沙河等名家亲自执笔,对这些让一般读者感到艰涩难懂的古籍,用现代白话娓娓道来,虽然书刚刚上市,销售势头却很好。看来,校园读经虽然还要探讨,但“经书”已经开始大行其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