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夏业良:经济学家的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

2002-02-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祝晓风文 侯艺兵摄  我有话说
最新一期的《经济学家茶座》发表了一篇十分引人注目的文章:《给“张五常热”降温》。该文直言不讳地指出张五常文章中的“以偏概全”、“自我崇拜”现象,严肃地批评了张五常文章和演说中的夸大其辞,直捣他的“软肋”。文章甫一问世,即在经济学界和读者中产生巨大影响,《北京晚报》等报刊立即予以转载。另一篇在《文汇报》上发表的《对“张五常热”的一点冷思考》,已被《文摘报》、《报刊文摘》、《南方周末》和多维网等多家重要媒体转载。该文作者就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夏业良。

这样不媚时俗的公开批评表现了一个经济学者的学术良心、科学理性和社会责任感,使人不由得想起夏业良在2001年4月13日的《中国经济时报》上发表的另一篇文章《质疑“现代化”》。当时媒体上报道说,某些科学家用最先进的科学方法和计算机计算出上海、北京进入“现代化”的具体时间和先后顺序,可几天之后,这些科学家预测出的上海、北京进入“现代化”的时间顺序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夏业良针对此事,公开发表评论,尖锐地指出:“如果该计算结果本身就是模棱两可、含混不清,并且是可以立即随意更改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此称为一种具有误导性或欺诈性的‘伪科学’?”

今年刚过不惑之年的夏业良是安徽芜湖人,先后在复旦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地方政府部门工作过3年。1987——1989年,被公派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管理学院和美国旧金山大学商学院进修。近年来,夏业良除了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开设各种课程和讲座,进行学术研究之外,还挤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上海证券报》、《中国经济时报》、《文汇报》、《经济观察报》、《新财经》等数十家重要报刊撰写了200余篇有影响的经济学随笔和社会时评,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理性眼光观察、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向大众介绍经济学知识,推崇科学理性,表现了一个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世俗关怀。

近年来夏业良超越了大学教师和经济学者的一般性工作,为社会制度产品的提供与改进作出一些积极而直接的贡献。除此之外,他还翻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等人的《公共问题经济学》第6版(中译名《我们身边的经济学》),也是斯蒂格利茨的名著《经济学》(第二版)的配套书《学习指导》的主要译者之一。此外,他还参加了许多重要的社会活动,1999年9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遴选为《财富》全球论坛99上海年会特邀高级翻译,为中央主要领导人和上海市领导担任口译工作。2001年4月,代表中国经济学家在费城举行的“北美与欧洲的贸易战略及亚洲的反应”经济论坛上发言。

夏业良近年来最为关注的问题似乎都可以归纳为公共问题或者公共政策问题。2月上旬,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经济学家的主要作用并不在于给予什么具体的操作方案或‘灵丹妙药’,而是在于运用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分析和解释现实世界,并让大家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或者启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或偏好。”“我似乎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社会公众——尤其是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代言人的角色,当然不可避免地夹杂着自己个人的偏好、经验和情感。虽不敢说自己的文章表达了百姓的心声,但其中至少倾注了我个人的心血、热情与赤诚。”

2002年,夏业良除了继续出版自己的经济随笔集之外,还将有几部新的译著问世:《经济学方法论新论》、《体验经济》,罗伯特·巴罗的《正确理解:自由社会中的市场与选择》、《苏联经济体制的消亡》和《劳动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有兴趣的读者将从这些译著中吸取有益的知识和养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