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它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思考空间”

2002-02-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梅宝恒致唐浩明

陶良华先生并转唐浩明先生:

近日拜读《张之洞》,随手记了一些感想,未整理,寄上供参考。首先要说的是,68.90元未白花,此书写得还不错,比唐先生的另一部大著《曾国藩》也要有价值。

《曾国藩》也不错,此书一出,中国掀起一阵曾国藩热。然而,《曾国藩》写的毕竟是无谓的流血,对中华民族、对今日中国没有多少值得回味和思考的东西。《张之洞》则不然。它阐释的实质是中国“改革开放”(即洋务,姑且借用此四字)的历史轨迹。笔者为“望七”老汉,对张之洞其人早已闻名,可是此公在武汉三镇究竟干了些什么,却一无所知,何况年轻人?笔者猜测,《张之洞》的纪实性要大于虚构,估计,浩明先生为写此书做了大量的历史考察和案头工作。正是翔实的历史资料,使读者看到了百年前中国有这么一位先知先觉伟人,为摆脱洋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压榨而殚思竭虑,而鼓与呼并身体力行。张之洞二三十年所做所为,“皆非朝廷意中欲办之事;所用之钱,皆非本省固有之钱;所用之人,皆非心悦诚服之人。”“但是费力不讨好,有很多人在骂我。”读《张之洞》让人感触良多,对其人其事不由顿生崇敬之情。同时也会想到今天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重新走上繁荣富强的现实,以及其中的种种迂回曲折、艰难险阻。读此书,给人以信心。

也许,这就是《张之洞》这部著作的“眼”。

时下都说用户是上帝,笔者不揣冒昧,也来当一把“上帝”。

笔者给此书打80分。

太长了。1257千字,厚厚的三大块砖头,今年“双节”未啃完,前后啃了一个多月。脱离主人公的背景材料太多。笔者有一点不明白,浩明先生在书中几次讲到张之洞“又老又丑”,笔者前不久在电视上看到的张之洞照像(照片),还是满端正的,胡须短短的,并不长,怎么说“又老又丑”呢?这种描写令读者不舒服,再版删去为好。

另外,此书作者议论嫌多些,随处可见,不一一列举。

《张之洞》蕴含丰厚的影视剧矿藏。预计它将被拍成一部恢弘的大片。全国的官员、知识界、产业界、教育界以及军界,都应读一读《张之洞》。它给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提供了太多太多的思考空间。《张之洞》有一种奇妙之处,就是阅读联想。书中的许多章节会自动延伸,书中没有提及的年代、人物、事件会跳出来,与书中的某些情节联接起来,从张之洞、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一直到今天,串成一条线。当然,张之洞的历史位置不能与后几位伟人同日而语,但在阅读中,这种联想是无法回避的,总会若隐若现地在脑际萦绕,挥之不去。读《张之洞》,笔者感到是在读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北伐、抗日战争、井冈山和延安,更多的是读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说,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是不着边际的,但笔者确实边读《张之洞》,边有这样和那样联想。(可能其他读者不会)联想的实质是什么?联想的实质是今天的改革开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已逾百年。今天,是开花结果的好时候了,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时候了!张之洞的强国梦为何不能圆?这种浅显的道理尽人皆知,它不是读者思考的主要问题;《张之洞》的张力把读者推向某种高高的平台,使其站在高山之巅历历审视中华民族走过的那整整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认知达到新的升华。

拉拉杂杂,废话连篇,到此打住,见笑了。顺颂

编安

辽宁省鞍山市读者 梅宝恒 2001年10月21日

唐浩明复梅宝恒

梅老先生道席:

由陶良华先生转来的您的大函,已置于我的案头多日了,我也读过两三遍。近日我社因在开明年选题计划会,迟至今日复,深表歉意。

首先,我要向您表示我由衷的谢忱,您是一位令我非常尊敬的读者。您的不少分析和批评都很到信,可见您阅读《张之洞》的认真过细,读过您的信,我还知道您博览群书。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您才能写出了令我多有启发的读后感来。您以“望七”之年而热心读书至此,实让我肃然起敬。这也说明您身体好,精力饱满,所有这些都不是寻常退休老人所可比拟的。

这部书的“眼”,您说得非常准确。我的确是想以百年前的那场“洋务运动”来为今日的“改革开放”提供一点历史借鉴。另外,您说的“阅读联想”更是给这部书以很高的艺术评价,如果有许多的读者都能生发出如您这样的联想来,那真是我求之不得的万幸之事了。

您所提出的“太长”、“议论嫌多”的批评,在原则上我也是同意的。这部书是可以再压缩些,其实,我在定稿时已经压缩了二十来万字,现在看来还可以再压缩二十来万字,为什么没有这样,是因为“舍不得”。自己看自己的文字,总觉得这也好,那也好,要割去一部分,真得要忍痛!小说本应是通过形象来说话的,作者的议论越少越好,或许是出自于性格,写到某人某事时,总有一种议论的冲动,不知不觉就变为文字了。这实在不好。到时候,我很可能会按您所指出的,对《张》来一番较大的修改。

关于张的长相。据我所看到的史料上的记载,都说他长相不怎么样。幕僚陈衍说“张之洞躯干短小,不类北人,广桑页伟鼻,目三棱有光,修髯及腹”。时人批评他“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更有骂他的人,说他尖嘴猴腮,是猴子投的胎。从他留下的照片来看,有如您所说的,“满端正的胡须短短的”也有“脸尖尖,胡须长长的”。我想这是拍照中时所选择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效果。我还是相信亲眼见过他的人所描述的。另外,他自己说他的四十多岁时,头发便白得差不多了,故我意,他可能比较“出老”。

当然,您的心情可以理解,只是一个人的作为与他的长相并无直接联系。

《张之洞》一书正在被一家电视公司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但此事做得如何,真无法预料,但愿它能为今天的中国人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再次谢谢您,祝健康长寿

唐浩明上

11.1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