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滑稽透顶,一个号称要“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打着“科学精神”大旗的“科普动画”,居然连最基本的科学概念都分不清:没有所谓的“铁分子”,金属都不称“分子”,这是因为金属原子和电子形成了特殊的金属键。一块金属中存在的是金属晶格,而不是靠共价键或离子键结合而成的分子。这样的知识在初中化学课上就有。
我相信这样的错误不过是号称要拍摄3000集,现在已经拍摄了700多集的《“蓝猫”淘气3000问》中的九牛一毛。我不能浪费时间去把那700多集一一看完,然而,只要是我看到的,都能挑出错误。从概率角度来讲,如果“蓝猫”出错的地方很少,我怎么可能每次都碰上?所以,我得出结论,从“抽查”的结果看,“蓝猫”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劣质产品。
作为一部科普电视作品,它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可看性。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能吸引观众看下去。原因也很简单,如果观众连看都不愿意看,还能实现什么所谓的功能和社会效益?然而,“蓝猫”恰恰是忽视了这一点。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次节目中,“蓝猫”的制作单位负责人竟然说“蓝猫”是以数量取胜的,要让全国电视台一年到头把“蓝猫”播个没完,于是进口动画就无法立足。这里面有很奇怪的逻辑:第一,如果依靠保护主义的政策搞这种“猫海战术”(在“蓝猫”的网站上有若干部门的推荐信),对于提高作品的水平没有任何帮助;第二,即使是最好的影视作品,也不能一年到头的看个没完,会倒胃口的。“蓝猫”能称得上优秀作品吗?不能,无论是它的形式还是内容,都没有办法和真正的优秀动画作品相提并论。在去年9月19日的《北京晚报》上,有文章对“蓝猫”提出了批评的意见:语言“油腔滑调”,讲述的知识很难让小观众听懂(实际上还包括无数的错误)等等。遗憾的是大多数媒体都在一边倒的吹捧“蓝猫”,就连对“蓝猫”的介绍都是一个模子,什么用高科技模拟龙卷风、原子弹爆炸云云。我现在看到类似的报道都能把下面的说辞背诵下来。那些吹捧“蓝猫”的人,到底有几个真正仔细看过“蓝猫”?
又有多少稿子是假扮的广告?在去年9月6日的《南方周末》上也有一篇批评“蓝猫”的文章,这也是难得的不同声音之一。在这篇文章里面,作者说:“没有独特吸引人的外在形象也就算了,如果在一个幽默、风趣、有内容的剧本里,动画人物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那也会吸引人的,而且这比外在形象更容易打动观众,但这恰恰也是国内动画所严重缺乏的。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处理、事件的冲突、高潮的出现都安排得很中庸、统一化、简单化,缺乏夸张、变形、幽默的俏皮与技巧。“蓝猫”企图避开剧情设计,拣了一条“捷径”,那就是照搬《十万个为什么》里的问题。提问并回答和讲故事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在“蓝猫”里就会出现两个傻动物站在屏幕里,一动不动或做些很多余的动作,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对着话,倒是有点像说相声!”
说相声!这话还不太到位。在我看来,那简直是在耍贫嘴。“蓝猫”就是前后依靠这种耍贫嘴的剧情,中间加一段有旁白讲解的所谓“科普”。其实完全可以拆开来:“蓝猫”耍贫嘴的那20分钟可以不看,纯粹瞎耽误工夫。而剩下的那5分钟的“科普”不看也罢,因为这“科普”纯粹就是七拼八凑。
看一看“蓝猫”已有的700多集的目录:维生素ABCDE有什么作用(每个字母都是一集)、天上星座的传说(可算一条大鱼,至少能拍80多集,如果加上中国古代星宿、印度的、玛雅的,200集也打不住)、“为什么说地毯式轰炸是现代战争的王牌?”(??)、“W in d ow s NT是什么?”,等等。给人的感觉是,杂乱无章,东拼西凑,逮着什么算什么。这也难怪,“蓝猫”制作单位就公开承认“我们从47个版本的前沿性科普读物中筛选知识点,制作成我国第一部大型科普动画系列片”。至于到底是那“47个版本”,都是哪国的读物,有什么人来筛选,编者的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够不够,全都一笔带过,只要能依靠广告、依靠特殊的国情,卖得出去,一切万事大吉。
2001年8月14日的某报纸刊登出了一篇名为《专家论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的文章。然而与会的大部分“专家”,除了方成和张开逊分别在形式和内容上对“蓝猫”提出了批评之外,竟然没有任何人稍微关心一下:“蓝猫”的“科普”质量是否过关?它的艺术质量又如何?其中有人提到用“蓝猫”反法轮功,我不知道,在李洪志言必称“铁分子”(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揭开李洪志伪科学“画皮”》)、其弟子煞费苦心地用所谓特殊的“分子、原子概念”为这种可笑说法辩护,遭到科学界严正驳斥的情况下,言必称“铁分子”的“蓝猫”如何反对法轮功?这就是《“蓝猫”淘气3000问》的“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要说科普,错误竟然一出再出,而且都是低级错误。要说“传播先进文化”,我倒要问,到底“蓝猫”哪一点代表了先进文化?思想性?艺术性还是其他?不,我一个也没看见。
事实上,不仅仅是《“蓝猫”淘气3000问》,还有很多所谓的“科普”书籍也是如此的东拼西凑。只要贴上“科普”、“高科技”的标签,就立刻登堂入室。如果是把各类书籍放在一起让大家选择比较,那还算公平合理——毕竟大家都有发言的权利;然而,如果偏偏依靠政策强制推行,有没有人对内容把关,那只能是误人子弟。
“蓝猫”为什么能受到这么多部门的推荐,理由无外乎,这部作品是国产的(相对于所谓的外国色情暴力作品)、而且是“科普”的(只要挂个名头就好,并没有人真正关心“科普”的质量),还有就是长度创下了纪录(已经拍摄了700多集,据说3000集是拍定了)。即使是科普作品,也有优秀的和劣质的。这是个简单的道理,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一部作品的长度和优秀与否没有直接的关系。花费那么多的资源制造出一堆残次品,这是不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更何况“蓝猫”的直接受众是未成年人,“科普”的内容有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更大。即使是抄书,也应该有点鉴别能力,有点系统,不要不分青红皂白的抄来。应该提醒某些人,不要假借“科普”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