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自从1998年北京大学迎来它的百年校庆以来,以“北大”为选题的书籍就渐成图书市场上的热点。4年过去了,只要在操作诸环节上具备平均水准,“北大”选题就能成为市场上的“不倒翁”。通过这些书籍,读者看到了一个人文的北大,一个充满独特精神魅力的北大,一些极具鲜明个性的表述让许多读者都对燕园的风致倾心不已。正如一部在1998年风行并不断重印的《北大往事》的扉页上所写的那样:“让我们暂时放弃对伟大的颂扬,深入到幽微的往事之中。从这些个人化的讲述里,我们也许能找到伟大的根源。”
但是,伴随这些书籍的出版,另一种现象也不容忽视。北大被普遍看成了人文的北大,文化的北大。就像那个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笑话:北大与清华学生野营,晚上醒来,北大的学生说:“天呐!深邃的星空是多么美丽呀!”清华的学生则说,“天呐!我们的帐篷被人偷走了。”在“网大”的论坛上,一位清华的学生这样写到,“北大人的生活接近传统士大夫。”由于文字形象的“一边倒”状况,导致有些人忽视了北大的理科,甚至有的人不知道北大还有理科。北大教务处的工作人员每年高考前到各地做宣传时,都不免要加上“北大的理科也同样很有实力”之类的说法。这时,文化流通领域所生产出的“形象”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带着这个困惑,记者采访了在这个问题上最有发言权的有关人士。《47楼207》的作者孔庆东先生告诉记者,这些书的出现源于北大的精神,不过北大的精神自然也包括科学的精神,在这方面,理科不需要通过出书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方正青鸟的品牌是通过商业的领域深入人心。而“曾经北大书系”的主编、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则谦逊地表示自己不便在这个问题上表态。不过,我们从他1998年编著出版的《北大旧事》序言中可一见端倪:“大凡历史稍长一点的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永恒的风景’。构成这道‘风景’的,除了眼见为实、可以言之凿凿的校园建筑、图书设备、科研成果、名师高徒外,还有必须心领神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介于两者之间,兼及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是众多精彩的传说。”
但也许在接受的过程中,恰恰是构筑了这种氛围的传说成了燕园之外人们想象北大的起点。在北大中文系网站的讨论区里,有许多慕北大之名的访客,婉约派希望“携四海挚友之手,赴未名碧水之畔”,豪放派则“期待着在未名湖畔一醉方休”,这种北大想象或许是与出版界的这些北大形象塑造直接关联的。一位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不无夸张地告诉记者,“看了近些年一些老学者对北大的回忆性文章,北大在我心目中成了一个能够诞生精神领袖的地方。”
作为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当然不仅仅具有一流的文科,它的理科在国内也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校方对理科的重视也由来已久,早在1917年,校长蔡元培就曾提出:文科的学生必须学一门理科的课。红楼时代的老北大即已成立了工学院、农学院及医学院。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在北大,国家级的理科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数目在国内院校都位居前列。“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在北大百余年的历史上是贯穿始终的。
北大有着当之无愧的一流人文环境,这也是书商们最为看重的选题可操作的地方。就像孔庆东先生所言“这些书的出版,证明北大是一个经得起说也值得说的话题”。不过,但愿我们能从各式各样对“北大”的言说中去找到一个北大的真实面目,而不是从占强势地位的文化生产领域中去接受一个虚妄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