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德国媒体对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报道说起

2002-05-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21世纪出版社社长 张秋林

近年来,德国媒体对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有过多次报道。一些在德国乃至世界有着重要影响的大报,如“时代报”、“世界报”、“南德意志报”、“德意志图书商报”等都发表文章,盛赞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对德版权贸易、图书选题以及经济效益等等。例如德国出版界权威报纸“德意志图书商报”这样写道:“中国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选题是十分开放的。这家出版社在当今中国青少年出版社中异军突起,它每年的总码洋在2500万马克以上,除了大力开展与德国青少年出版社的版权贸易,它还和日本、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出版部门进行这方面的合作”。又如“世界报”刊登乔尼·艾尔林先生的文章说:“1897年成立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黑格尔·尼采、威伯尔以及海森等人的五百余部哲学著作,而大量的扣人心弦的青少年文学作品却是由1985年成立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向中国读者提供。该社社长张秋林近年来引进出版了数十种德国青少年书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乔尼·艾尔林先生把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与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显赫地位的商务书馆相提并论,足见德国新闻出版部门对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近年来在中德青少年出版交流中重要地位的认定。诚如艾尔林先生所言,长期以来我国引进的德版图书都是以哲学著作或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献为主,也有一些歌德、席勒、托玛斯·曼等大文豪的著作,当代德国的青少年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寥若晨星。无疑,在中德文化交流中出现了一个断层。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担任21世纪出版社社长时,就立下宏愿,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弥合这个断层。

不少德国友人和国内出版界的同仁问我,为什么对弥合这个断层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这里面有如下几个原因:

其一,和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一样,我对当代德国抱着一份良好的感情。德国是一个奇特的国家,德意志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二战结束时,德国国土四分五裂,满目创痍。然而仅用了半个世纪,它就奇迹般地崛起。究其根源,是与其正确对待历史,注重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富有幻想又脚踏实地的下一代有着密不可分关系。德国人民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正在追求中华复兴的国人借鉴的。

其二,德国出版界从不把儿童文学当做“小儿科”,一大批实力一流的作家乐于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幻想。如同幻想文学大师米切尔·恩德所说的那样,“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犹如一座多层面的楼房,你每上一个层面,视野和感受都会不一样。你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去丰富自己的想像,直到头发花白以后,你可以从楼房的阶梯上一级一级地下来,回到你当初出发的地方,去回味你的童年”。抽象的思辨和具象的描绘相结合,这是德国青少年文学的一大特点,这个特点造就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即德国青少年文学的阅读欣赏对象不囿于青少年,而是扩展到男女老幼社会各个层面。就我国的出版市场来说,引进德国青少年文学作品,无疑有着良好的前景。当然,断层的弥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件系统工程。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我社就开始引进和出版德版青少年图书,但是不成体系,不上规模。事情的转折始于1989年,其年春天,我结识了当代德国著名的出版家汉斯于尔格·威特布莱希特(Hansjorg Weitbrecht)先生。威特布莱希特先生时任德国青少年出版社联合会主席,是拥有150年悠久历史的蒂奈曼出版社社长,他的出版社以出版一流的幻想文学作品著称于世。自那以后,他三次访华,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了这位洋顾问,我们在引进德版图书方面就少走了许多弯路。

首先,我们把引进德版图书的重点放在“当代”。我们所引进的作品全是二战结束以后的,说得更精确一些是近三十年的。我们力图让我国的读者一开卷就有一股“当代德国”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要让我国的青少年和儿童读者看一看他们的同龄人究竟在看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要让我国的青少年和儿童文学作者以及从事青少年和儿童教育工作的人们从中得到启迪和教育,让一切热爱儿童文学的人们从阅读中获得快乐。

再者,我们始终把引进的重点瞄准名人名著。这些年来在我们引进的近百种德版图书中,有德国文坛的主将,如米切尔·恩德,奥得弗雷德·普鲁士勒,乌尔苏娜·韦尔芙尔,维里·费尔曼,彼得·赫尔特林,西格丽特霍克,也有近年来崭露头角的作家如拉尔夫·伊苏,约阿西姆·弗里德利希等,一些年轻而有才华的新近作家,如克里斯蒂安·贝尔格等,也都在我们的视野之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把引进的范围扩大到蒂奈曼作家群之外,德国的一批第一流的大出版社,如阿列娜,欧汀格尔,泰斯洛夫等都和我社建立了合作关系,一些闻名遐迩的儿童文学大家,如保罗·马尔,杰姆斯·克吕思的作品,也由我社翻译出版。“要读德版儿童文学新书,就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这句话已经成了许多读者的共识。

德版青少年图书的引进,进一步扩大了我社的知名度,提高了我社产品在图书市场的份额。例如米切尔·恩德的《毛毛》,一版再版,一直在全国青春读物类畅销书排行榜上;又如普鲁士勒的《鬼磨坊》,被选入《新世纪教育文库》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大盗霍琛布鲁茨》目前已有3个版本,还有弗里德利希的《四个半朋友》,1—5册第一版在一个月内就销售一空。此外,《吃恶梦的小精灵》、《米丽的秘密》、《奥菲利亚的影子剧院》等一大批精美的儿童图画书,都使许多小读者和成年读者爱不释手,成为我社的看家书。

引进外版图书的过程,也是不断更新和完善出版理念的过程。我们不仅仅把版权引进作为翻译和出版的许可,而是从多方面发掘它的市场意义,作为一种能带来全方位收益的文化资源。现在,只要一有机会我就要到国外去参加书展,去长见识,交朋友,去宝山寻宝探宝。上一届法兰克福书展时,短短七天中,我走访了三十多家出版社,观察了近百个展位,获取了二百多本样书,签订了三十余份引进合同。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地找差距,找感觉,使我的“精品意识”、“作者意识”、“速度意识”、“制作意识”和“营销意识”都得到了增强。现在我正组织社内各部门的领导和主力编辑,营销人员,让他们去法兰克福,去巴黎,去东京,去波洛尼亚,去获取灵感,去寻找好书,然后来一番筛选,来一番加工,洋为中用,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国际化的出版路线走得更稳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