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部书的编写仍以文学史为线索,但与传统的“中国文学史”的写作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在内容选择、结构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更突出适应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的要求,是一部极具操作性的教与学相结合的好教材。具体说来:
一、内容选择,取舍合度。《中国文学阅读与欣赏》就内容而言,仍是一部文学史类的教材,但与中文专业的文学史教材有很大不同,它不执著于专业教育范畴,不执著于中国文学史的专业性、全面性、体系性。这部书在选材上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舍得放弃又绝对重点突出,选取有利于涵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代表性、有感染力的文学史材料,时刻围绕着对大学生进行“蓄志养气、陶冶心灵、崇美扬善、怡情悦性”的整体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一中心主题。追求“刚健昂扬、高尚充沛”的审美体验和欣赏境界,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高境界,也是涵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良好路径。
二、结构形式,编排合理。这部书的结构编排,也与传统的文学史类著作有很大不同。它按照学生思维的正常心理结构和线索,先解决非专业学生接触中国文学史首先会遇到的几个问题:什麽是文学?中国文学有什麽独特的地方?我们如何欣赏?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编者既从文学的理论基础出发,又不阈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既借鉴当代西方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艺理论视角,又有所删拣选择。接下来简略回顾文学发展的流程之后,分章详述不同时代代表文学样式的代表作品。如此编排,既高屋建瓴,又重点突出,脉络分明、提纲挈领地传达出中国文学的构架和精髓。形式即内容,这样的编排使大学生既容易进入整体的文化氛围,又可以在氛围的熏染中意会历代书写者的心路历程。
三、语言风格,美中寓教。这部书的语言没有当代学界图书较普遍的毛病:或生涩难懂,或浅俗干枯。它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新鲜语言沾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灵气润湿读者的心灵,使读书本身就成为对现代社会中浮躁心灵的一次净化;她的语言绝不是拖泥带水的,而是蓄积千年文化底蕴的有力喷薄,昂扬中有沉静,充沛中富涵养。
如果说不足之处,那就是这部书忽视了对决定作家命运或作家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生经历加以点染。中国古典文学有遥远的诗歌传统和漫长的诗歌实践,诗是诗人的人生经历在内心沉淀、发酵、蒸腾出的文字人生。让大学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阅读诗歌,有利于他们自觉地沟通诗人和自己,诗歌和世界,在对话和理解中升华自己的人生。这正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当然,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决不仅限于对中国文学的阅读与欣赏,但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课。好的教材能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和谐、完美的文化氛围中培育和谐、完美的人生体验,《中国文学阅读与欣赏》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