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们不会写作吗?倒也未必。他们的文稿句子通顺、语法无误、词汇恰当、段落清晰,一看就知道具备语文根底,但有了根底还写得如此乏味,表明他们从一开始就把作文的基础打歪了。
我说“从一开始”,多半是指中学时代,因为除了极少数例外,绝大多数人只会在中学时代接受一次比较系统的作文训练,以后很难再有从根本上校正的机会。由此可知,中学作文教育对于人的一生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人们的一般想象。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作文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必须大力改革,这一点,现在社会各界几乎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应该看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与社会背景有关的整体观念,而不能苛责广大语文老师。
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这种训练也可以用口头方式进行,但相比之下,书面方式更为正式、周密和精致,因此可以对口头方式产生补益,就像口头方式常常因生动、鲜活、切时而补益书面方式一样。不管哪种方式,要表达生命,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手段;要沟通生命,又必须掌握能被别的生命理解的一些共通规则。语文老师讲授的,就是这些技术手段和共通规则,为了讲清楚又必须提供一些范例和范文,这都无可厚非。
问题是,这些手段、规则和范文,都不能代替学生要表达的自我生命。本来这个道理很明白,但中学生恰恰处于将成年而未成年时期,一切都在被塑造,课堂的讲授很可能变成一种超强度的全方位引导,结果反而成为他们的精神桎梏,一定程度地剥夺了他们独特表达个体生命的本领。很多语文老师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也曾不断告诫学生,但究竟如何来把那么多学生的生命内涵一个个挖掘出来,并且边挖掘边构建呢?实际上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已经超出语文老师所能完成的职能范畴。
所幸我们终于进入了一个创新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下一代从小就开始学会自我创造的习惯,并且把表达和沟通作为自我创造的前提,于是中学作文教育也就具备了整体更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此,我想广大中学语文老师不仅不会抵触,反而会有一种“求之不得”的喜悦。
任何一种成功的改革总是从整体观念的更新发端,快速投入实验,然后以接二连三的实验成果来发言的。这些年中学作文教育的改革已经推出了好几批实验成果,影响不小;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学习》编辑部趁这个势头,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通过自己的读者向全国各地中学生征文,然后从大量的来稿中严格筛选,编辑了一套五卷本的“太阳风·中学生随笔系列”作文丛书,这是一个大动作,很可以看作是这些年中学作文教育改革实验成果的一次浩荡检阅。
翻阅这套丛书即可明白,改革后的作文训练所产生的景象,即便是改革的催动者们也很难想象。这里不是一个语文高考预备班,更不是一个青年作家训练营,而是一个青春勃发、五花八门、拥挤喧闹的话语天地,什么话题都能进入,什么声腔都能发出,只要连接着健康的生命,表述着这些生命对世界各个方面的好奇探询,又稍稍具备被其他生命阅读的价值,便都有存在的理由。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作文在摹仿成人或前人,但这种摹仿与几十年来一直在编印的《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那种乖学生的虔诚摹仿不同,别有一种故意装扮的顽皮。一顽皮,连摹仿也成了在狂欢节里的面具,指向着一种整体性的生命释放。这些作文,当然也是有章法、有规范的,但章法和规范全已沉淀到了写作者的青春意态后面,而不是像过去的中学生作文,只把章法和规范显露在前,青春意态反倒躲闪在冰冷的栅栏之后。
这样一套丛书,对今天的学生和老师都会有帮助。学生们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在写作上的无限可能性,而且还可以发现某些自己仿佛也经历过的事情和心态在别人表述中的得失成败。学生们面对这么多同龄人的文章可能眼花缭乱,完全找不到简单扼要的“作文之道”了,这也没有什么坏处,反而可以引导他们懂得文无定法,进而懂得最根本的事情不在于作文而在于做人。老师们面对这么一些中学生作文可以更完整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并重新捉摸如何对这么一派生命激潮投注文化提升的建议。
我倒要建议大量非教学系统的成年人如果碰巧遇到了这套丛书,不妨也翻一翻。前面说过,很多成年人由于中学时代作文训练失误,致使至今拙于文字表述,那么,这套丛书可帮他们补点课。成年人当然也可以在更成熟的阅读材料中获得补课,但失之于何处拾之于何处,似乎有特殊效果。我们既然失之于中学时代,失落了人格构建期的天真和活跃,那又何不对今天的中学生作文给予一点特别的关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