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出版社将该节目整理成《寻找远去的家园》出版,我们从中摘录了节目主持人杜宪的一段拍摄手记,以飨读者。
散落在中国民间的一个个古朴村落,以其风格独具的建筑、礼仪、村社组织结构,人文氤氲,闪烁着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然而,在乡镇工业化的浪潮中,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这些文明的因子正处于损毁、灭绝的边缘。
中国人的好多风俗都改了,好多传统都变了。没变的有些也正面临着改变,我们拍摄《寻找远去的家园》,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抢在它们没有彻底面目全非之前,再捕点风捉点影。
在众多风俗当中,只有一种源远流长,至今生命力不减,这就是“吃”的风俗。
去年,在甘肃榆林,我们去采访一个治沙大户人家。一进庭院就看到这家人正在烤“烧饼”,而且一烤就是一大箩筐,我们还以为人家是做餐饮买卖的,一打听才知道马上要到八月十五“中秋节”,他们是在做全家人自己享用的月饼,芝麻馅的、白糖馅的,表面还有点酥皮。
今年在福建南靖县田螺坑村,围成一圈像城堡一样的土楼里,家家门口都有妇女在忙,她们在包粽子,和着糯米的有肉丁、蘑菇,还有其他配料,我记不得了。只有那蒸好的棕子的香味,现在还能回忆起来。那一天是五月初五“端午节”。
中国人的草鞋换了塑料鞋,换了皮鞋。轿子、马车、驴车、牛车换了拖拉机、换了摩托车、汽车。原来风格迥异的各地民居建筑也换成了一色的混凝土,瓷砖贴面的小楼。可就是这“中国胃”变不了。麦当劳、肯德基来势汹汹,不过目前还是没能深入中国农村。所以,在很多有特色的中国古建筑都推倒了,消失了以后,在我们从外部街景已经分辨不出江苏县城和广东县城的区别,分辨不出湖南县城和天津郊区县城有什么不一样之后,从街头卖的小吃还多少能区分出点南北。
在湘西拍摄结束之后,我们的车队从湖南进入广东。中午饭在郴州还辛辣得了得,晚上那顿饭由于进入了广东的韶关,对于口味重的人来说,就食之无味了。但是爱喝汤的人,从那以后口福不浅。顿顿饭第一道就是美味煲汤。
在湖南的时候,因为菜肴比较辣、比较咸也很香,所以大家吃米饭的量都大了,湖南菜下饭。到了广东,菜味淡了许多,吃饭时消耗菜多。
一方水土养一方食品,有的食品只能在出产地吃到。比如黄瓜这种最普通的蔬菜,南方的黄瓜就没有北方的那种顶花带刺的黄瓜鲜嫩清香。
浙江省兰溪市有一种青菜,由于生长在道教大师黄初平“黄大仙”的老家,所以称作“大仙菜”。它只在方圆很小的范围内生长才是甜的,在其他地方下种,长出来都略带苦味。又因为这种菜无论煮多长时间,都不会变色,所以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落汤青”。我们知道青菜加热之后,有的会变黄,或者发暗发灰,而把“大仙菜”煮在汤里,它永远是清清冷冷地翠绿。当见到食物有那么美丽的色彩时,真的不能不引起你对这种食物的兴趣。
除了品尝之外,我们也会要求去拍摄一下它在地里生长的样子。兰溪电视台的同行还真的带我们找到了一块种植着“大仙菜”的菜地。烈日下的菜地,土地干黄,“大仙菜”外形与小白菜很像,在曝晒下还有点发蔫,看上去实在没什么让人惊喜之处。但它生于斯,长于斯,它就是那么特殊。这种兰溪人民过去一直食用的最普通的小菜,近来身价有点不一样了。据说兰溪人在自己的菜市场已经买不到不带苦味的“大仙菜”了,因为真正的“大仙菜”,长在大仙村里的“大仙菜”已被愿意出更高价钱的上海人收购去了。
从胡适的传记里得知,胡适一生乡情浓郁,而且对家乡菜情有独钟。据说在美国任大使的时侯,还特意选择家乡菜“一品锅”招待宾朋。
这“一品锅”既不同于四川的麻辣火锅,也不同于北方涮羊肉的火锅,在安徽绩溪又称“岭上乡锅”。梁实秋先生曾在胡适家吃过“一品锅”,据他的描述是:“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有二尺。热腾腾地端上了桌,里面还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皮饺,紧底下是萝卜,青菜。味道极好。”
到了徽州,到了绩溪,到了胡适的老家,当然想一尝“一品锅”的风味。早上,一进上庄村,就让我们碰上两起送葬的队伍。胡适———这个上个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家乡直到21世纪依然旧习不改。巨大的棺材被抬着穿村过巷,族幡依旧,披麻戴孝依旧,让人感叹。不想让它消失的,很快就消失了,而觉得没必要保留的,可以改革的,却生命力顽强。
我们在村里拍着胡适的故居,拍着村景。领队李平先去了县里想联系一下哪里能拍到“一品锅”,消息不好,因为城里人没人做“一品锅”了。正在遗憾间,李平告诉人家:我们在上庄村里遇上了葬礼。对方马上说:赶快回去拍呀!因为在那一带村里每逢喜丧之事一定吃“一品锅”,百分之百能拍到。
李平立刻给编导王瑞雪打电话。我们还在村子里。王瑞雪赶紧找到我,找摄像师樊庆生。结果发现摄像师正在一人家的堂屋里,汗流浃背地对着一大片小火炉和小火炉上一口口热气腾腾的铁锅,开机拍着呢。
一打听,果然这就是“一品锅”,壮观的“一品锅”阵。十六七口锅一起沸腾着。而且是女人们在忙着给“一品锅”里加水、添料。这人家属于经济条件差的,所以“一品锅”的内容就简单一点,锅底铺的是萝卜块,上面一层是豆腐泡,最上一层是大块的猪肉。混合着一氧化碳气与肉香的空气,熏得编导、摄像师和摄像助理都有点头晕。
黄昏时分,送葬的男人们在完成了坟莹的建设、掩埋之后,陆陆续续从村外的小山上,穿过田野,越过小河走了回来。我们等到了“一品锅”揭锅的时刻。
香气伴随着水蒸气弥漫在空气里。人们一反送葬时的肃穆,在昏黄的电灯下,乐呵呵地开始了”白事”晚宴。
这“一品锅”虽然简陋了一些,带着乡土的气息。比起胡适在美国做的“一品锅”肯定地道,因为它毕竟是由家乡的水,家乡的菜,家乡的火烧制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