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注重对历史城市的人文关怀

2002-11-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陈礼荣 我有话说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

张松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刚刚过去的20世纪,在人类历史上是现代文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蒙受到了重大损害的灾难性时期。作为人居环境中人口密度更大、设施更完备、功能更齐全的城市环境,除了在这一百年中由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毁灭性破坏之外,战后大规模的重建和新建,也给世界各国各自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城市容貌,带来了无可补救的严重破坏。因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便有美、英、德、法、日等国的专家和学者,相继提出了关于如何保护人类城市文化遗产的极为严肃的课题。由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1972年11月1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不久,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对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内罗毕建议》和《华盛顿宪章》这两份国际性文件。

1982年2月8日,我国国务院转批了由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等部门起草的《关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这一重要文件,并同时公布了北京等24座城市为我国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自此,我国在对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方面,开始了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并驾齐驱的新进程。

正是在“历史文化名城”这样一个新概念进入我国公众视野20周年后的今天,上海同济大学城市建设规划学院张松博士出版了学术专著《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本书以30余万字的篇幅,高起点、大视角、全方位地说明、阐述和论证了全球范围内关于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现状、成就与缺憾、价值取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特色维护与资源再利用、整体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方法等方面的若干问题,由此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一严肃课题,在学科范围内开始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历史遗产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审美活动中积累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或者它的物化成果的遗存,是劳动大众与社会精英智慧和才干相结合的共同产物、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交相辉映而孕育陶冶的艺术结晶。在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人类有着共同的利益,而历史城市作为维系着特定地域、特定种族、特定文化风情的人类共同生存体,其历史性形体环境,必然具有着不容替换、不可复制、不能再生等本质性的特征。本书全面介绍了法国对于巴黎,意大利对于博洛尼亚,日本对于奈良、京都、横滨等历史文化名城实施保护时在规划管理、保护制度、落实措施所积累的成功经验,进而充分地证实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一项全球性的千秋伟业,它对于营造人们文明、舒适的良好环境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本书以其所具有的知识上的系统性,理论上的逻辑性,观点上的鲜明性,取材上的广泛性等特征,不仅可作城市建设规划专业方面的教材,同时也适合于社科工作者、城建管理干部,以及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有着兴趣爱好的一般读者广泛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的出版发行,至少在目前填补了我国图书出版中的一项空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