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土MBA图书:尚在深闺待人识

2002-11-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陈香 我有话说

热闹的全球MBA咨询现场

11月9日,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学院聚会——全球MBA交流说明会(World MBA Tour,简称WMT)即将光临北京。70多所全球和本土的顶级商学院会师京城参展。无疑,WMT所到之处,必将使我国愈演愈烈的MBA星星之火势成燎原。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改革开放,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广,对外经济的交流,职业经理人的概念和市场需求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而处于市场风口浪尖的企业更是迫切需要一大批经过专门培训的工商管理硕士。

一位社会学家用数字来说明中国对MBA的需求。中国需要35万名高级经理,但现有MBA毕业生不过数4.7万人。若以目前我国MBA每年约6千人的招生规模来计算,满足国内经理人才的需求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可以预见,中国未来对MBA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虽然现实中的MBA并不尽如人意,然而这并不能阻止每一位报考MBA的人心中怀抱着灿烂的理想。据悉,不少MBA考前复习班都是火爆异常,不少匆匆从外地赶来的学子连名都没有报不上失望而归。尽管有如此好的生源,但是各学校的招生名额完成情况并不相同。以北京为例,除清华、北大第一志愿完只得成招生名额外,其他各校第一志愿均未完成招生计划,甚至部分学校在接受第二志愿的情况下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MBA今年1月份考生达35201多人,招生录取仅3千余人。考试比高考都难,MBA考试是真正意义上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作为顺利迈进企业管理高层的通行证和职业经理人必备的硬件,MBA的深层诱惑与市场紧缺及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招不满,考不上”却打造了一个风光无限且潜力无穷的图书市场。

不少业内的有识之士已经在MBA备考图书、教材以及实用型图书等领域开始了有益且积极的探索。然而,毕竟国内MBA教育起步尚晚,理论构架尚未完全成熟,应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氛围熏陶的相关实用型图书亦未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对业内的反思,并不代表失却前行的勇气。相反,在探索前行的道路上随时给予及时有力的反馈,才是及早踏上康庄大道的保证。

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

记者的采访电话在北大光华、清华经管、上海中欧以及浙大MBA联合会等地穿梭。学生们的意见则是众口一词:本土MBA图书,我们想说爱你不容易!对于备考图书,清华经管的焦平同学冷静地分析,太多、太杂、大同小异,鱼龙混杂,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披沙沥金。一些数学、英语的辅导资料则完全是考研资料的转抄,根本没有针对MBA的考试;经管辅导书则大都是应景式的观点的堆砌。学生提到,有些辅导用书甚至还出现答案出错的现象。浙大的季意祥同学则不无怨气地告诉记者:说辅导材料大都是炒旧饭,大纲未出,辅导材料先行,还有意在前言中模糊这一点。但学生们同时表示对备考图书也不能一概抹杀,机工版、清华大学版及北大版的辅导用书还是给他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据记者了解,MBA院校大都采用国外原版引进的教材,国内出版的被作为指定教材的很少。学生们普遍反映,有些国内翻译的教材已经滞后,并不能跟上国际先进理论的更新速度。翻译的教材中,很多的用词并不专业,语序也不大符合国人的习惯。国外教材的理论架构系统而先进,但由于国情的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差异,他们衷心地希望业界能打造本土的系列教材。清华经管的曾平同学真诚地提到,他等待着中国本土核心的MBA教材和相关案例的闪亮登场。

目前国内出版的实用型MBA图书并不能满足MBA学子和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MBA们的需要。焦平告诉记者,这些图书浮躁、急功近利,拼凑的痕迹很重,而且大部分理论性很强,没有可资借鉴的实际经验。即使有一些营销的案例,也只是案例的堆砌,不深入,不能完成从表面到理论的过渡。清华经管的贴荣彤同学希望,国内出版界能够多出一些联系中国企业,诸如关注民营企业、国企改革的实用图书。而上海中欧的一位姓黄的同学则善意地提醒业界,作为一门侧重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运用能力的学科,出版一些多媒体MBA教材,形象地展示会更好。

院校:无奈暂借“西”风

作为国内MBA管理教育的教师们,他们当然听到了学生的建议,也明白经营环境的特殊影响。各院校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均言出谨慎,他们反复强调,MBA作为一门主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际运用的科学,教材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教材是无所谓引进或本土之别的,关键是授课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发挥和阐述。当记者申明谈及此问题主要想是给国内出版业界一个有益的提醒时,各负责人提到了国外教材与国内教材的差距。

首先是国外的教材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案例丰富,理论建构更为严谨全面。毕竟MBA在国内起步太晚,属于新生事物,很多理论尚未在实践中运用都还未发展成熟。而作为一门在实践中产生、发展的学科理论更新速度是很快的,国外的MBA一本教材甚至会每年更新一次。他们理解国内出版界的难处,毕竟一本图书的制作流程还是相当复杂的,即使是同期引进也会滞后。

上海中欧的王主任提到,国外的同类图书总是尽量消解貌似森严的庞大理论,深入浅出,表面看来消闲、轻松,实际上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企业相当深入的了解是写不出来的。而国内的同类图书则惟恐不严肃,这样却更容易流于理论的堆砌。他认为,造成国内同类图书与国外图书的差距的最大原因是缺乏具有相当理论水平、先进管理思想,并具有工商管理实践经验的作者。而国外的很多授课教授都有在大企业工作的经验,对企业的运作和实际介入都是相当熟悉和深入的,写起教材来自然就轻驾熟。他同时指出目前国内的授课老师的教学任务都是很繁重的。一负责人认为,国内的教师更喜欢发表一些能表达自己研究心得的论文或专著,院校给予教材的编写的重视也不够。如果能通过宣传让公众了解教材的重要性,社会各方则老师们的积极性会高一些。各负责人同时提出,说目前国内MBA图书出版还是较为浮躁的,商业化运作气息太浓,出书质量不能保证。

出版界: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

当记者将学生与院校的意见反馈给出版界时,业界人士不免有些委屈。我国的MBA教育起步太晚,尽管近年来获得长足的发展,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出版方面何尝不愿出精品,然而教师、作者资源短缺。而国外市场经济体制成熟,MBA教育从理论研究、体系建设到教材的建设都很完善。即使如此出版界从来没有放弃打造本土MBA图书精品的努力,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室王主任甚至用“疲于奔命”来形容他们的工作状态。

提到备考用书,业内人士首先请考生们注意,不能以为备考用书就是通向考试成功的通行证。教育部备考用书的出版是有严格限制的,出版界只能从提示性的角度给学子们以有益的提示,只能是要点性和框架性的,更多的是靠考生自己的积累和揣摩。机工社华章公司总经理李会武特别指出,不要迷信网络。一个名为“huazangMBA”的网站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终归是借了华章公司的“东风”,受愚弄的学生的信大把地寄到华章公司,令华章蒙受不白之冤。同时,他们坦承,MBA图书市场渐渐被看好,参与出书的单位很多,不免鱼龙混杂,不排除有出版者为抢先占领市场或利益驱动而忽视图书的质量。学子们只能小心挑选用书。

至于教材,王主任表示,大部分国外的先进教材已经同步引进,但有些适宜面很窄的课程就不宜引进了。图书毕竟也是一种流通产物,没有相应的市场就不能引进。说到翻译滞后的问题,王主任苦笑,说只能算相对滞后。国外的教材更新太快,有时刚刚引进成书,国外最新版就已经出来了。至于翻译的错误,他们坦言,的确存在译者对原书的理念、业务知识的背景理解不够深入,对语言的专业性把握不够准备的现象。译者要吃透这些教材,必须继续努力;编辑也需要一段时间来不断完善自己。他们还告诉记者,国内的教材因为是写给研究生看,按照研究生教材的套路,总把理论往深处写,难免出现晦涩的现象,国外教材的举重若轻更多的还是因为思维习惯的不同。这并不是出版者的托辞。相反,出版者从未放弃打造中国本土MBA核心教材及相关案例的努力。事实上,清华社的一套教材已投入使用,而机工社正在操作的一套教材已运作了三年。出版者总是心存压力,力图搭建体系结构更为完整的教材。

在实用型MBA图书方面,王主任表示只能从该社情况来谈。清华社以教材出版为主,虽然尽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要求,但很难摆脱教材编写的思路。如果读者有需要,他们会尽量搜集市场信息,针对目标读者出版符合读者需要、符合前沿研究领域的图书。业内人士均表示,他们理解读者对他们的期望,也明白这些期望是来自于信任。然而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他们只能说不会放弃努力。

专家:打造本土MBA核心教材并非遥遥无期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然而条条大路亦通罗马。国内MBA教育专家对中国本土MBA图书出版前景还是充满期许,他们告诉记者,打造本土MBA核心教材并非遥遥无期。

专家们认为,目前引进国外MBA教材是必要的。毕竟国外MBA理论与教学的研究更全面,更前沿。然而国外的教材也有其局限性,即国外的背景要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编一本好的MBA教材不容易,目前可以采用过渡的办法。即教材可以是国外的变异。在这一过程中,以国外教材为参考,结合本土案例、本国国情进行很好地消化、理解。国外有很好的理念,可用本土的思路、语言、案例来解构。清华经管学院的张德教授提出了“顶天立地”的理念,“天”即掌握最新的管理理论,“地”即掌握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在三十几家大企业进行企业管理咨询的张教授编写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六个月已三次印行,销量达二万三千多册。清华经管的陈国权教授亦提到,缩短国内MBA图书出版与国外的差距的关键在“人”,在于作者研究的深入,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很快的。尽管国内MBA图书出版现状与国外有一定差距,然而事在人为,意识到差距的存在,就意味着进步的可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