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和英达“零距离”

2002-11-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任羽中 我有话说
英达,1960年出生,1979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曾在北京东城师范学校教书。1985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攻读戏剧导演专业,后获戏剧导演硕士学位。现为北京人艺导演,2002年10月获得百花奖最佳导演奖。近日记者在北大对他进行了专访。

还没有走进北大电教贵宾室的门,就先听到一阵阵夸张的笑声。

没错,一定是英达了。

您千万别给我写成“明星访谈”了!

也不用太多自我介绍,当我把最新的一期的《中华读书报》递给英达的时候,他马上一拍大腿,“你们怎么现在才想起我啊?得写写我——不过您千万别给我写成明星访谈了。”就这一句话,又逗得满屋都是笑声。

“在演艺圈里我被人家看成是学者型的人物——头上有北大这个光环啊,但是真回了学校,遇到真的学者,我就老老实实说我只是个演员。所以我总觉着自己像是寓言里边那个蝙蝠,鸟也不认我,走兽也不认我。”说这个话的时候,英达胖乎乎的脸上全部是诚恳。

既然是《中华读书报》的记者,最关心的自然是影视圈里名人出书的情况。我掰着指头跟他数着:赵忠祥出书了,倪萍出书了,和他颇有渊源的撒贝宁(“小撒”正是英达创办的北大戏剧社的骨干)据说也被好多出版社瞄上了,“那您什么时候打算出书呢?”没想他一听这个问题就赶紧摇头,“我不出书,我字儿都认不全哪儿还敢写书……我还真没想通,那帮人怎么就那么大胆,满篇病句的就把书给出了!”

看来到底还是北大出来的人物,狂气和傲骨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对待知识、对待学问的态度绝对是虔诚的。

姜文·王朔·冯小刚·周星驰……还有宋丹丹

听英达聊天,最让人觉得浑身来劲儿的还是他对“同行”们的评点。比方说提到姜文,“姜文啊,哼哼,演技是相当出色的……”说到这里,突然换了一副表情,一脸坏笑,然后压低嗓门讲,“知道吗,他和我是中学同班同学,一块儿长大的。要说他能走现在这条路,完全是因为我或者说我父亲的影响,要不然就冲他那副模样,他是想破头也不敢想自己还能演戏!”

“姜文是个聪明人,但是他不读书。我说他这叫不学有术。但是有时候也有缺点,容易感情用事。”

“王朔跟我是一路的,我们都是批判现实。冯小刚这小子,从我们这儿偷了不少东西,所以他跟我们也是一路的。其实周星驰也一样,都演小人物,我们这就叫后现代。但是周星驰不成系统,他是见什么灭什么。他们香港人胆子大,哈哈!”

——大笑之后,或者就会发现,这些“大白话”简直就是一针见血。

不过北大学生的问题永远是那么尖锐,很快就有人问起了宋丹丹——“你们分手几年了,你还留恋她吗?”英达嘿嘿一笑,很坦然地讲:“五年了,留恋谈不上了——自己发现自己的冷酷,真可怕。但有时候还常常回想起过去的某件事情,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不过有的人讲她是我的票房灵药,我承认《我爱我家》是我拍得最好的一个片子,但不是说我的戏离不开宋丹丹,她还是我培养出来的。”

“十字军”·戏剧社·北大情结

北大人与北大人对话,回忆当年的校园生活是再自然不过的了。这时候英达又来了一句惊人的话,“世界上只有大学和监狱差不多,里边的人物多少年都不会变”——刚听到前半句的时候我差点没晕过去。

“比方说这样的人你们现在也见得多吧,一边肩头上挂个书包,另外一边挂个水壶,就这样”,英达在胸前比划了一个“十”字,“我们那会儿管他们叫‘十字军’——他们总是以急行军的速度冲向某个教室,仿佛周围的一切都跟自己没有关系,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最让英达自豪的无疑是由他创始并且一直发展至今的北大剧社。他引了萧伯纳的名言:“一个人如果有某个方面的爱好并且靠这个爱好为生,那是最大的幸福”——显然,我们的这位师兄是幸福的。作为著名艺术家英若诚先生的爱子,他从小被看成“神童”,而且仿佛天生就有演戏的瘾。“上北大那会儿总觉得自己底子薄,功课吃力,但是还是拼命的要挤时间出来想演戏。不过搞了戏剧社之后,只能把角色都让给别人,自己得去导戏,去蹬三轮、做道具,出海报……好像都是些没用的事情,但是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我发现所有的这一切都特别有意义,只不过当时你不能明白而已。”“社团应该是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圈,我们完全出于兴趣和爱好来搞社团,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也因为搞了这个社团,后来更加促使我走了这条路。”

英达还能很清楚地回忆起自己在北大排的第一出戏,叫做《命运》,是为了纪念“一二·九”运动现编的一个本子。当时还是历史系78级学生的郝平(现任北大副校长)在剧中演一个“老教授”,英达给他化妆,弄了整整一个钟头,结果一上台就引得哄堂大笑——“我把他给弄成一大老虎了”——说到这里,英达又笑,好像还是怪不好意思的。

说到“北大情结”,英达绝对不讳言。“我就盼着有一天,中国的演艺圈能出现一个北大学派。真正厉害的演员,很少是戏剧学院科班出身的,比如于是之先生是北大西语系肄业,我父亲是清华学外语的,他们学的东西都很杂,可一旦他们演戏,流露出来的文化气息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对于校园里边热衷于“成名成家”的“后辈”们,英达只有一句忠告:“无论你站得多么高,无论你学问多大,但是记住,演戏的时候永远关注小人物!”

嗨,这就是英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