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家眼里的科技好书

2003-01-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年终岁尾,“盘点”似乎是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例行公事也好,年终总结也罢,总之,每年到了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总是习惯于将一年来好书翻检一番。回顾去年科技类图书出版,各出版社的佳作层出不穷,不乏可圈可点的年度佳作。

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胡亚东认为,去年值得一提的科技图书还是不少,其中有两本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一本是收入“八面风文丛”《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和上海科技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国著名爱国科学家、教育家任鸿隽先生一生倡导人文科学,创办科学杂志,组织中国科学社,提倡科学家的交流。这本书讲中国近代的科学发展史,大概是近两年评论文章最多的一本书。另一本是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北大出版社)第二版增加插图,内容更加丰富。这两本书部头都很大,但在胡亚东看来非常有趣,同时又很有意义,不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人文科学家,翻翻这本书都有益处。

胡亚东偶然间看到挪威学者纽特写的《世界的种子——改变人类历史的科学故事》(新疆人民出版社),可谓“一见钟情”。书中讲的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秘密的过程,通俗易懂又有故事性,单是题目就非常有趣,比如《好奇心》、《数字的魅力》等,正文旁有注解,假如只看旁批,相当于一个简单的科学发展大事年表。内容也非常好,从古代小亚西亚的泰勒斯一直谈到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读来像看小说一样有趣,中学生阅读起来也会兴致盎然。

中国社科院系统研究所研究员胡作玄认为,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科学探索者丛书”(共15本)从问题切入,图文并茂,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这是美国一所中学普遍适用的中学教材,有天文、自然科学,环境科学……好多方面超出我们现在的水平。比如他们以行星命名管弦乐,用音乐来表现行星,增加趣味性。天文本来就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科学,并不呆板。但我们的教材中,应试的东西占了多数,让学生感到厌倦。“科学探索者丛书”目前已出版6本,胡作玄看了后觉得很有收获,他认为这套书至少对应试教育是一个补充,也可以说是冲击。但也有不足之处:英国有个巨石阵,书中翻译成“巨石纪念碑”,就不太准确。《两种文化》是提倡一个人既要有科学的文化同时也要有人文的文化,科学家对科学周围的东西也应该知道。美国的科学家最爱看的科学杂志是《科学的美国人》,他们不只关心科学,还关心其他领域。每个人都是科普的对象,科学家更应该关注科普以外的知识领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物理学的进化》、《天欲》、《对称》,文化层次较高,看50遍都不见得看懂。但是这种书变成了一种经典。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看的大多是专业书,比较普及的只有《院士成才启示录》(广东科技出版社),这本书选了168多位院士成才的过程。书比较厚,共45.5万字,比较有价值,有一些东西讲得比较有意思,也有一些不太适合青少年阅读。书的定位是年轻读者,因此何祚庥建议出个普及本,这样读者比较容易接受。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说,现在有人喜欢用科学传播代替科普,他则更倾向于以科学文化代替科普,总之范围比过去广得多。

江晓原去年开始主持《文汇读书周报》的“科学文化”专版,就像开启一扇?望的窗口,可以饱览去年出版的科技好书。引起他注意的有几个系列:一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引进的“普林斯顿科学文库”,现已推出8本,一般都是专题,包括讲到日全食、讲到手——据说有很多医生买这本书来看。二是上海科技出版社的两个系列:引进版“新视角书系”和原创的“看世界丛书”。几种引进版图书系列虽然类型上有些相似,但各出版社都做得比较好,主题尽量不撞车,并互相补充。在江晓原的阅读视野里,值得一提的还有新版的吴国盛编的《科学的历程》、插图本的《时间简史》。很多人觉得手拿一本《时间简史》很有品位,实际上他们是看不懂的。而这里就看出该书广告用语的高明之处——“阅读霍金,懂与不懂都是收获”。江晓原认为这是去年图书广告中最漂亮的一句。这本书的发行远远超出原来假想的读者群,《果壳中的宇宙》也跟着沾了光。现在出版物越来越细分,不同形式的图书要适应不同的读者,台湾出版的一本科学史《从亚里士多德以后》,篇幅并不大,但这本书的可取之处在于它放弃了以前求全责备的思想,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出科学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对我们有所启示。江晓原还说:“我知道好几个出版社在运作同类的书。但有些书空间无限,有些书则比较容易饱和。”

“哲人石丛书”中《人之书——人类基因组计划透视》、《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都是值得一读的,生动有趣,对于有志于在中国做科学传播的人具有参考价值。虽然国情不同,但很多事情道理一致。在科学界,即使西方,也很重视阿西莫夫这样的人才,因为科学家的很多工作是通过他介绍给公众的。

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华科学文明史》独辟蹊径。这套书是在李约瑟生前由柯南·罗林改编的,并得到李约瑟本人的认可,中译本由江晓原策划、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翻译,今年春将全部出齐5卷本。一般读者可以从中了解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非常具有学术参考价值。

山东画报出版社引进的《剑桥插图天文学史》,集中了国际上最权威的天文学史专家阵容,由江晓原和他系里另外两位老师一起翻译,是集可读性和经典性于一体的一部好书。

谈到去年的科学出版现象,胡亚东认为,去年出版科学史及科普方面的著作百花齐放,版面的编排都非常活泼,科普读物比正式的教科书更能开阔视野,它把人文的关怀引入知识,可以举一反三。包括科普读物中最难做的化学,去年也出了些有意思的书,比如闻建勋写的《奇妙的软物质》和郭国霖的《步入化学新天地》。但是国内的科普读物知识普及的多一些,真正把哲学的思考以及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融入到知识中,有更好的人文品位的书,还有待进一步开发。江晓原认为去年的科技图书出版有两点非常突出:其一,是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中国的召开,促进了数学图书的出版。《古今数学思想》、《希尔伯特——数学中的亚历山大》(上海科技出版社),《数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数学史》(广西师大出版社)等一大批数学图书的出版,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了数学学科的知名度。

其二,很多人认为中国作者的科普作品总是写不好,能引起重视的科技图书大都是引进的,这个问题去年并没有本质上的改观。“看世界丛书”明年将全部出齐,这套丛书召集了20位中国作者开发原创作品,书的形式则尝试向国外看齐,究竟有没有可能使中国原创的科学图书成功地上一个台阶,现在虽不好定论,但至少有这种可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