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踏上阅读之旅

2003-01-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李世娟 杜桂玲 整理 我有话说
李常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今天,我们就《中华读书之旅》来谈一谈有关读书的问题。

我先谈谈对这套书的感想。现在国内也出了一批有关“读书”的书。相对来说,这套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阶梯式的阅读形式。主要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对不同的读者群采用不同的编辑方针,是这套书的主要特点之一。2、文章简短通俗易懂,易于阅读。3、每一篇短文都是一个故事。4、编排、体例的独到之处:(1)读书指导(2)读书解疑(3)读书名言(4)课外读物(中外名著)(5)读书事迹。通过层层的递进,给读者一个比较清晰的信息。一般的书是要从头到尾阅读,但是这本书不是必须的,读者可以选中任何一个感兴趣的读一读,翻一翻,花的时间很少,就可以读一篇文章。5、字体比较大,便于阅读。字体小的话,先就让人有一种压抑感,字体大容易让人接受。从这种细小处看出编辑考虑周到。6、教授一种较实用的读书方法。怎么样读书,怎么样选择书,实际上是一种实用的方法,特别是在现在青年学生不知道怎么读书的情况下,提供了很实用的信息。7、对培养读书习惯有帮助。可惜的是这套书不便于携带。像这类书,我个人理解是不是变成很小的、便于携带的口袋书的形式,可以不在家里阅读,在什么时候都可以阅读比较好。

朱静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

这套书我一看就比较喜欢。装帧设计蛮好,颜色、封面的纸张非常符合这套书的风格和特色。原来我们也探讨过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在过去书的选择性比较小的情况下,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内容。而现在选择比较多的情况下,大家对书的形式也比较关注。

李世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研究生):

拿到《中华读书之旅》这套书,在写作风格和定位上很有特色。从整体来看,这套书构思完整,内容翔实,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微观上,我比较详细的看了第一卷,这卷可以说是中小学生读书的好伙伴。它既有工具书供查阅、帮助的功能,然而又不同于一般的工具书,还具有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

工具性。有人说:读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所以本书竭力提倡中小学生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在读书指导里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读书方法,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如本书收录的“波瓦尔宁阅读者守则”中提到:要记住阅读是最重要的、最需要的和最严肃的事情之一,不是‘随便的事’,不是‘消闲’;在你所读的书中至少要精读一本;在这种阅读上不要吝惜时间和精力,终将偿还有余。阅读要全力以赴。可读性。在读书事迹中介绍了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轶闻趣事。有我们熟知的“凿壁偷光”的匡衡的故事、“囊萤夜读”车胤的故事等等。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追踪买书的宋应星”。这让我想起北大的生命力顽强的“周末文化书市”,不断整建的过程中,“周末文化书市”总是难得的栖身之所,然而“周末文化书市”顽强的生命力更来源于和它一样顽强的追逐着它的北大的师生们。我们在阅读有趣的小故事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教育和熏陶。

杜桂玲(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研究生):

首先我想说一下我看《中华读书之旅》的三个感觉:第一眼看到《中华读书之旅》的封面,清爽素雅。打开目录一看,内容真多,信息量真大。等到翻开正文,更多地是发现自己所学不精,所知甚少。以第二卷为例,第一单元的书香世界,主要讲述的书籍制度、图书和藏书等内容,属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内,慢慢地读下来,却发现很多知识虽然是自己知道的,究其细节却已经不是那么精确,比如关于印刷术、造纸术、中国十大悲喜剧……;而有一些内容则是初次听说,如书话的“要素”、算经十书、武经十书等。第四单元所列之中外名著,那一个个书名是如雷贯耳,内容也是似曾相识,认真追究,却是三分熟悉七分陌生。倒是最后一部分的书人事迹,读起来都是津津有味,愈发感觉现在的自己真是深受屏幕阅读之害,哪里还找得到这么多地阅读之乐趣,颇有点羡慕前人了。也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来说,了解书中这么多已经足够了。但是,根据我的个人感受,这样的书对于大学生,或者说我们这样的人,更有一个引导的作用,通过这些介绍,能够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甚至钻研,正如唐?先生所言:“博览群籍,读破一卷”。做到一个“精”字。另外,这套书极大的刺激了我,也许我真的该逃开网络,逃开屏幕,钻进图书馆,钻进书堆,好好的去体味读书的乐趣,做一个既好读书、又求甚解的人。

王媛(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研究生):

我看到这套书有一个很重要的感觉是,我看到这套书太晚了。看到第三卷的第70页,它会告诉你怎样写读书笔记,非常有操作性。其次,这本书很厚,里面有很多名著和名人,大家读了之后,他的偶像会换,他会找到新的偶像。对于中小学生,这本书中的国学名著和外国名著可以作为购书指南。这套书可以成为语文课的补充材料。这里给武侠小说留有一席之地,我上高中的时候,老师经常把我看的武侠小说拿走,只说不能看,没有一个很好的指导。这里面有提到金庸、梁羽生、古龙,告诉你不是这本书你不能读,而是这段时间你有更重要的任务。可以放一放,在有时间的时候读。在这本书的序里,秋禾老师提到:读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这本书里有好多高尚的人,读者可以决定是分别跟每一个人轮着来谈话,还是跟许多人一起谈话,就看读者是怎么样安排的了。

刘洪权(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研究生):

与一般的阅读推荐书目相比,这套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系统性。其中的读书指导,介绍各种读书方法,便于读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运用,非常实用。名人读书事迹则介绍名人读书趣事,自然诱导人们的读书兴趣,并从名人的读书事迹中领悟读书的目的、方法。单纯指导阅读方法类书籍比较枯燥,而这套书有名著导读和名人读书事迹,更为生动。

钟智锦(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研究生):

刚才王媛说看到这本书是晚了,其实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很多内容不会因为时间的变迁而过时。有些推荐书目,有些名人故事等等,学生阅读会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像我们在工作之余,疲劳的时候,来看一下可以回归到阅读经典的心灵的宁静中来。所以我觉得现在看也为时不晚。我要说的第二点,这本书装帧非常注意细节。挺有那种书香的感觉。翻开扉页,扉页的颜色和字的颜色和封面的颜色是一致的。封面是青灰色的,里面也是青灰色的,黄颜色的里面也是黄颜色的。包括这里面的插页,每本书里插页的图都是跟封面的图是一样的。目录翻开非常舒朗,一目了然,具有资料性和可读性。我还想提个建议,如果以后这套书再版的话,能不能加插图。我看这里面很多内容是可以插图的。如连环画、国学书的书影。

邓咏秋(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研究生):

我对这套书的感觉,就是可以风吹哪页读哪页。而且都是一些很简短的故事,比较有趣。很多内容是为了开阔你的眼界,增长你的知识。这对于现在的中学生,和受过考试高压下的人来说,就是一种补充,比较有亲和力。

这套书外边有一个绿色的小盒子,如果家长在过年的时候或者孩子生日的时候,把这样的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让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让他从此爱上了读书。

韩芸(人民大学图书馆馆员):

我认为读书是很重要的,而且自己生活中也很注重读书,对于孩子,我也很想培养他读书的习惯。星期天我常常带着孩子去书店。这套书对于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是很有意义的。

姚伯岳(北京大学图书馆副教授):

我一拿到这部书,就将它给了我12岁的女儿:她欢喜异常说:“介绍的书好,讲的故事好,介绍的阅读法也好。”看来,作者的心血没有白费。因为,这番话正是作者所期待的。我以为,在影视、网络媒体盛行的当代,在报纸、刊物充斥我们生活的今天,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经过思考和选择之后的行为。它不像一个在晚上无所事事的家庭妇女,被动地接受着电视中所有的节目,而是主动寻获着什么。于是,当代的读书行为便被赋予了更加积极的意义。这套《中华读书之旅》以青少年为读者对象,并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编为三册,推荐了许多好书,讲了许多关于书的故事和书的知识,介绍了许多读书的方法,可谓投青少年之所好,适青少年之所宜,难怪我的小孩会这样喜欢它呢。

李天英(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

出版社出书总是要涉及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我觉得这套书是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一般而言,人们最先看的书是关系生存的书,就是要经济实用。但是这种书,可能两三个月就扔掉了,肯定不会留在书架上。而留在书架上的书是什么书呢?我觉得肯定是不关乎他们生存而与他们的精神有关的书。所以我觉得这套书是可以留在读者的书架上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