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小学时代的生活》,进入《中学时代的生活》,《奇遇》《多情的米子》,我便堕入《初恋》。父亲知道后,《没收信件》,为逃避家长的管教,我们《出发》了,一路上屡遭《敲诈》,在《饥饿》中,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恐怖之夜》。《归来》后,《被母亲关起来了》,面对《铁窗外的阳光》,我流下了《不自由的泪》。多亏《海滨故人》的劝导,经过《爱与恨的争斗》,觉醒之后,我不禁喟叹《这该不是梦吧》!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是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
冰心是我尊崇的作家,她的作品我大体都读过,比较熟悉。然而《介》文提及的冰心“脍炙人口”的作品,我怎么就没有一点儿印象呢?难道年过花甲的我,记忆力真的出了毛病?依稀记得“书城”有一套未售出的十卷本《冰心全集》(海峡出版社版)正可一查,于是我便乘车直奔“书城”。当我一一核对完《冰心全集》的目录,终于得出了结论:《介》文所连缀的17篇作品,没有一篇是冰心写的!
顿时,我像买了假冒伪劣产品,深深地被激怒了。冷静下来之后,又不断地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隔了两天,一个念头突然闯进我的脑海:《介》文的作者该不会将作家张冠李戴了吧?我便想到了与冰心的原名谢婉莹只有一字之差的女作家谢冰莹。说实话,对谢冰莹的作品,我只知道她的《从军日记》和《女兵自传》,至于她还写过什么短篇,就不清楚了,于是我赶忙乘车去了市图书馆。几经周折,借到了《谢冰莹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没想到只用了少许工夫,那17篇作品,竟被我从该书的目录中一一逮着了。
问题似乎水落石出了,但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介绍课文的作者,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时,虽说只占三五分钟时间,但它却为分析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起了引导和辅垫的作用,意义非可小觑。介绍课文作者,资料的真实可靠是最起码的要求。试想,教学的方法再“先进”,教学的内容却是虚假的,还不是“南辕北辙”的重演?作者“事半”,倒是轻松了,可读者因此“倍”受其害,代价却沉重了!
即使有了翔实的材料,也还有待于教师的取舍和组织。其结果不仅能反映出一个教师技巧的优劣,用心的粗细,而且也能折射出一个教师思想情趣的高低。《介》文的作者用作品名称所编造的是一段早恋遭遇,我看它的格调实在不高,颇有误导学生之嫌,如果把它搬到课堂上,只会导致学生认识上的混乱,误以为那就是作家冰心的一段真实经历;此外,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会产生某种消极的影响。
偏离教学目标和课文中心,用一连串学生未知的篇名来介绍课文作者的做法,完全违背了认知的规律,实不可取。学生在诸多篇名的狂轰滥炸下,是根本学不了什么知识的。其实,连缀作品名称法也谈不上什么创新,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有过一段相声,是用人们熟悉的几十部电影片名连缀而成的,故事编得离奇、有趣,收到了逗乐的效果。但语文教学毕竟有别于相声艺术,它肩负着培养学生读、说、听、写、思的重任,课堂岂能变成赚取笑声的“娱乐场”?
《介》文的作者是两位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这样说来,我曾经与他们也算“同行”了。这就不能不引起我的警觉。由于自身的学养不足,或者操作上的粗心大意,在讲课或文章中就难免出现张冠李戴之类的错误。我想,眼下的当务之急,莫过于认真负责地去消除影响了。至于日后呢,知识的不断“充电”,严谨教风的逐步养成,则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