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华读书报》的朋友,我相信一般都有逛书店的习惯。我也多次去过上海书城,还去过不少地方书店,翻书多买书少是自然的。翻书肯定会有污损,不管翻公家的还是翻私人的书,都一样要污损。我20年翻烂了第一本《辞海》,第二本也即将“退休”,我当然是爱书的。自然污损,没有办法的事。翻烂了再添置。在书店翻书使书污损,说是进书店的人素质成问题,没有道理。我相信读书人都不会故意把面包屑涂到书上去,即使有油渍,一般都是无意识的。比如我经常拿毛笔、钢笔写字,弄得身上甚至床上有污迹很平常,我根本就不知道。《淮南子》有云:“逐鹿者不顾兔。”我们专心致志干一件事,很可能会把另一件也该注意的事忘却。在书店翻阅图书,其实就是注入文化的情感,其余一切生活细节都会忘得干干净净。读书人中不修边幅的相当多,这不难体会。
还有如果我们中国所有的书店,都像体育馆、音乐厅一样买票进场,那文化就要遭殃。至少是我这每月混国家800多元工资的人,想进书店要考虑考虑自己的进账,因为吃饭是第一需要,读书再要紧也只能算第二。我还算除了摸书其余任何娱乐都没有的人,更多的可进可不进书店的人都要被排挤在外。那样的话,国家每年印刷数以十亿计的书,又让谁看又卖给谁呢?难道我们的书店书受了污损,就应该像卖明星票一样对待读者吗?我们不亲眼去审视,哪知买哪一本书呢?北京琉璃厂有家中国书店,在全国各地未开架售书前他们就开架,任读者怎么翻,一年365天泡在其中翻书不买一本也没人说,那里翻烂的书真多。因为那里好多人翻烂了好多书,才成为读书人心目中一道文化的风景。我去了十多次北京,每次用一天左右在中国书店转悠,让我非常受益。我肯定也翻得北京中国书店的精美书有污损,但我同样肯定我在其间的受益对为国家干点事有帮助。北京不算这笔帐,是北京文化的大气。上海算这笔帐是小家之气。上海经济发达,还不如南京大气。南京新街口,一大书城,一大书店,连凤凰台饭店也用一层,让读者把他们的不少书翻烂。我并非是老古板,反对市场法则。与北京南京众多的图书大市场比较,上海福州路上的书城书店并没有什么特点,我觉得与这座越来越现代化的大都市文化发展步伐很不协调。
还说马克思把脚印留在大英博物馆图书馆里,毛泽东、沈从文、金克木等不少自学成才的人物,也有条件钻北大的图书馆,而普通老百姓中的许多爱书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学(比如50岁的我),连进像样图书馆的门的资格都没有,出门在外,到书店免费翻书为什么不可以呢?我在1999年南京的一本刊物上写文章,说21世纪的梦想是希望中国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统统开门放客。
开书城开书店,不管公私,都要赚点利润,也都不可避免部分图书污损卖不出去,卖其他商品也一样要损失一部分。总不能污损了书或商品就关门吧。书店再也不可能回到落后保守的闭架卖书的旧轨道上,污损不可能终止。慨叹谁为此“买单”永远也不会有结果。我到书店免费翻书绝不会有意弄脏书,但只要书翻了不买,自然的污损免不了。不信,问问读中华读书报的朋友,我说得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