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书,本着说理辨因的原则,不但比较公允地评介了当年的排名,分析了人大被误读的原因,还回顾其历史,介绍其贡献,至于校园文化的多采,人大精神的总结,不一而足,更多方面展现了活生生、栩栩然的人大风貌。
当然,人大并非完美无缺,对于它所面临的危机和一些弱项,此书也在适当程度上给予了批评和建议。虽然有些用语可能失于庄重,但总是实话实说,决非胡说八道,一味赞不绝口或“贬”无完肤者可比。
不过,依我看,这本书除了为人大鼓吹,也是在为中国人文社科之将来呼吁——呼吁世人对人文社科的关注多一些,呼吁社会对人文社科的科研经费多一些,呼吁加大对人文社科的扶持力度……
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同属“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但是长久以来它并没有享受到同等待遇。当年轰动一时的某个大学排名,将出版的一部理科专著计为12分,而一部文科专著计为1分。成见之深厚,决裂之干脆,令人担忧,所以这些年来,“赛先生”的车虽然也在前进,但是一高一低,老是颠簸的厉害。
去年的北戴河会议上,江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同样重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
今春江泽民总书记考察人大时,又正式提出,把以人文社科立校的人大建设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这,让中国的人文社科界为之一振。
纵观人大的校史,时人每誉之“始终奋进在时代的前列”,我们似乎也可以这样认为,人大也一直奋进在人文社科的前头,但是,不要误会人大好为风头主义者,“但开风气不为师”,人大有这样的气度和胸襟。
人大之“开风气”,就是造就时代的先锋队,在抗战期间表现为“革命的先锋队”,在建国后表现为“建设的先锋队”,在今天就是要造就“改革的先锋队”。及至风气既张,后来者蜂起,人大就泯于众而与世推移,显示了它敢为天下先又不深思高举、欣然自诩的态度,这正是“不为师”的谦恭。俱往矣,如今人大再度扛起人文社科教育的大旗,搅动中国人文社科的风气。
学海泛泛,求是以为帆;前路漫漫,进取以为先。衷心祝愿人大的明天会更好。(作者为经济日报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