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反映西夏佛教特点融入最新研究成果

2003-05-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史金波 我有话说
中古时期先后与北宋、辽、南宋、金对峙的西夏王朝,由于未入“正史”和所遗汉文史料的缺乏,其历史简陋模糊,显得神秘。西夏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因记载稀疏,更鲜为世人所知。此次出版的《佛教大辞典》在西夏佛教方面显示了丰富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可资查阅的新资料。

别开生面,填充空白。近百年来,随着西夏文献、文物的不断发现和研究,一门新兴的学科——西夏学形成并逐步发展着。特别是近20年来,大量西夏文文献公诸学界,使人们眼界大开,对西夏历史和社会的认识逐渐清晰,对西夏佛教的了解也由少及多,由浅入深。西夏王朝大力提倡佛教,始终把佛教视为西夏的第一宗教。西夏佛教有着丰富的内涵。然而过去有关西夏佛教的著述寥若晨星,在宗教辞书中反映西夏佛教的条目或付诸阙如,或屈指可数,内容十分贫乏,有关西夏佛教的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

此次出版的《佛教大辞典》,别开生面,思路全新,对西夏佛教给予足够的重视,爬梳检索,收入有关西夏佛教辞条110多条,总计5万余字,首次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西夏佛教的传播、发展、政策、制度、译经、校经、施经、经典、僧人、寺塔、宗派、艺术等门类。“西夏佛教”一条可使读者系统地了解西夏佛教发展的概貌;而其他条目如西夏佛教宗派、西夏佛教政策、西夏佛教寺院经济、西夏佛教法事、西夏佛教赐衣制度、西夏佛教封号、西夏的度僧和度牒、西夏佛教壁画、西夏佛教彩塑等则可使读者分门别类地查找相关内容,了解西夏佛教的不同侧面;一些重要的西夏佛经、僧俗人物、典型的佛寺、佛塔乃至佛教绘画、雕塑和书法,也选择收入,以充分反映西夏佛教的特点和细部。此外还配有不少难得一见的图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使神秘的西夏佛教不再神秘。

反映特点,突出风格。西夏地处西北,主体民族是少数民族党项族,境内也有汉族、藏族和回鹘民族。与中原王朝相比,其佛教信仰有相同的内容,也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西夏创造民族文字——西夏文。用西夏文翻译佛经是西夏佛教的一大特点。西夏自立国伊始便开始组织翻译佛经,仅用了53年就译完大小乘佛经362帙,820部,3579卷,包括了汉文大藏经的主要经典,称为西夏文大藏经。而由梵文译为汉文大藏经用了差不多1000年的时间。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速度堪称中国翻译史上惊人的创举。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还保存着一幅珍贵的“西夏译经图”,主译高僧和助译者各司其职,皇帝、皇太后亲临译场,这是中国唯一的真实反映译经场面的图画。西夏后期又接受藏传佛教,在藏传佛教东传过程中,西夏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留存于世的大量西夏文译藏传佛教经典、大批西夏藏传佛教绘画和藏传佛教建筑,证明藏传佛教在西夏广泛流传,这是西夏佛教又一显著特点。过去都认为中国帝师制度始自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事实上已有多种确切资料证明西夏首先封藏族佛教大师为帝师,这改写了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一页。西夏的帝师制度对元代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特点的西夏佛教内容远不止这些,如西夏有最早的刻本少数民族文字大藏经,保存有世界上最早的活字版佛经,在贺兰山中有仿山西五台山寺的西夏五台山寺,在一个寺庙中耸立着两座高大的姊妹佛塔——拜寺口双塔,有楼阁式塔身与覆钵式喇嘛塔塔刹复合形式佛塔——宏佛塔,在青铜夏黄河岸边有世上仅存的排列有序的一百零八塔塔阵,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中有80多个西夏洞窟,在西夏壁画中有中国最早的玄奘取经图,有保存至今最早的佛教连环画出图本西夏文《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些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西夏佛教内容多不被世人所知,现在它们都通过相应的辞条被摄入到这部《佛教大辞典》中,供读者查寻、研究。

追踪前沿,反映新见。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在20世纪初出土了大批西夏文献和文物,文献中绝大部分是佛经,以西夏文佛经数量最多,共有400多种,数千卷册,此外还有不少汉文和藏文佛经,诚为中国20世纪文献重大发现之一。可惜这些珍贵文献被掠往俄罗斯圣彼得堡。过去俄国专家对这些文献曾进行介绍,但总以世俗文献为重点。中国学者因难以亲见这批重要资料而感到遗憾。1993年中、俄双方达成协议,共同整理、出版黑水城出土的全部西夏文、汉文和其他民族文字文献。后中方陆续4次派专家到圣彼得堡进行文献整理、登录和拍照工作,系统整理了包括佛经在内的文献,目前已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献》11册,在西夏佛教资料的获取和初步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比如20世纪80年代还只知道西夏有一位帝师,即贤觉帝师,而在新见的黑水城文献中不仅印证了这位帝师,还发现了新的帝师,加上其他资料的记载,现已知西夏有三位帝师,另有慧宣帝师和大乘玄密帝师。过去知道西夏有十几位国师,现又从黑水城文献和其他文献中得到补充,目前已知西夏有26位西夏国师,28种国师封号,这样多的国师在中原王朝中也是稀见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少皇帝为刻印、流行佛经而撰写御制发愿文,而在黑水城文献中发现西夏皇帝和皇太后撰写发愿文的数量在历代是最多的,表明了西夏皇室对佛教的特别重视。很多发愿文详细记录了西夏的佛事活动,有些皇室法会场面很大,恭请僧人地位很高,时间长达7昼夜,散施佛经数万甚至20多万卷。由此了解到西夏法事的生动景象,更知西夏佛教之兴盛。通过20世纪90年代翻译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比较全面地了解到西夏的佛教政策、制度、僧人的地位以及度牒等重要内容,这为西夏佛教增添了制度方面的重要内容。黑水城遗址和宁夏新出大批西夏唐卡,计有300多幅,时代久远,题材多样,风格各异,反映出西夏佛教受到中原地区和藏族地区的巨大影响。

20世纪初宁夏灵武出土了一大批西夏文佛经,大部分入藏国家图书馆,曾为研究西夏佛教提供了很多重要材料。20世纪末在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又陆续发现了不少新的西夏文献和文物,为西夏佛教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素材。如宁夏方塔所出西夏文九卷《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皆译自藏文,不仅是研究西夏藏传佛教的重要材料,因其皆为早期活字版本,也是研究活字印刷史的珍贵资料。

站在学科前沿,将以上这些新的资料和近几年经过科学论证获得的新成果纳入《佛教大辞典》,不仅介绍了知识,也有助于读者及时了解西夏佛教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