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学信息不受报纸青睐

2003-05-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咸江南 我有话说
关心文学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如今除了《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新民晚报》、《钱江晚报》等一些大型报纸,以及其他没有市场压力的省市级报纸还在发表文学作品,许多曾设立过文学版面的都市报、晚报早已纷纷改弦易辙,或干脆撤消文学版,或虽有文化副刊,却以刊登娱乐新闻为主,文学类消息渺不可见。与图书市场上文学类图书汗牛充栋,文学新人层出不穷的现象相比,文学类消息却不受报纸青睐,此中原由究竟为何?

北京日报社“文艺周刊”主编解玺璋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媒体对新闻的认同标准有关。多年来媒体已经习惯于以新闻人物的知名度来衡量新闻的价值,人物的知名度越高,其成为新闻的可能性就越大。文学圈不像娱乐界,明星众多,万众瞩目,有时一段茶杯里的风波都可衍发成新闻出现在报纸醒目处,除了余华、王朔、海岩等少数人,文学圈中被大众所熟知的作者并不太多,文学活动与读者的关系也相对较少,读者对其的兴趣也不大。而各类都市报、晚报大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创办,在市场的压力下陆续走上了副刊新闻化的道路,许多报纸进行结构调整后便取消了文学版面,或将文化副刊两分为与娱乐明星有关的娱乐新闻版、与相对严肃的一些舞台艺术、文学、美术有关的文化新闻版,使得报纸上文学信息的数量相对从前大大萎缩。

《钱江晚报》文艺部副主任文敏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确与编辑本身的发稿思路有关。文化版的编辑虽然对一些仍在坚守文学阵地,创作水平与知名度相对较高的作家十分关注,但偏偏这类作家通常不太喜欢接受媒体的宣传;而对于那些本身虽不知名或创作水准一般,但希望得到媒体认可的作家,深知读者胃口的编辑又不是很感兴趣。两个方面综合起来,也导致了报纸上文学消息的缩减。

报纸上文学信息的减少是否意味着文学已不被大众所关注,文学本身正在走向衰落?文敏认为事实正是如此。与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相比,现在值得大家关注的好作品越来越少,文学已经走向了它的“老年期”。而解玺璋则有不同的看法。他指出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文学已在向它的本质回归,而不是像80年代那样承载了许多文学以外的东西,文学创作也更加成熟和丰富,文学其实是更加繁荣了。文学作品有它自身的影响渠道,其对大众心灵的渗透力很多时候与媒体是否对它进行报道无关。另外,网络、影视等各种媒介的出现也使人们获取文学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多。那些想了解文学状况的人们减弱了对报纸的依赖,报纸上文学消息的减少也就成了一件自然的事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